原憲問孔子什麼是士大夫之恥,孔子說:國家太平時,士大夫享受國家的供養;但到了國家危難時,士大夫仍享用國家的供養,這就是士大夫之恥。原憲又問:像好勝、自誇、怨恨、貪婪這些壞處都沒有的人﹝士大夫﹞能算是知恥有為的士大夫嗎?孔子說:只能算難得,算不算是知恥有為的士大夫,我就不知道了。
士大夫是指服公職的知識份子,現在來說就是公務員,這些人是政策的擬定者也是政策的執行者,是推動國家機器運作的人,這些人若能使國家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行,則享受國家所給付的俸祿,是當然的;但如果國家處於動盪不安,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些人就不配再享受國家所給付的俸祿;只有厚顏無恥者才繼續享用。
士大夫的代表在封建時代稱為卿,他們不只掌控國家機器,甚至分配國家資源;所享受的待遇是一個鄉鎮的產值,甚至這種待遇還能世襲;因為一個國家的命運都掌握在他們手裡。現在這種卿要透過人民的選舉產生,一樣享受國家待遇,掌握從地方到中央的各種政策權力;因為要定期改選,所以這些人靠得是人民的支持,才能繼續享受國家待遇,而人民的支持是要由他們作出貢獻才可獲得;但往往這些政治人物舍本逐末,把選舉當作是要務,如何勝選比如何作出貢獻重要,所以政策可隨選舉搖擺不定,甚至裝腔作勢也未必不可。原憲所列舉的“克、伐、怨、欲,沒一樣不是現代政治人物所必備的,首先要有強烈的企圖心,其次要能作秀,攻擊政敵絕不手軟,玩金權遊戲得心應手。
所謂士大夫之恥就是國恥,如果我們可以任憑沒有政見或政見可以不兌現的政治人物繼續主導我們國家的政策;輕忽曾經無視貪瀆,撕裂族群,黨同伐異的政治人格;那就是自取其辱,國恥亦何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