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懷有仁義之心的人可分辯真正的善惡,所以能以善惡標準來取用或摒除他人;這就是“善善惡惡”一語的來由。但孔子又說:“茍志于仁矣,無惡也。”,意思是有志於仁者即使遇到惡者,也會盡己之力去說服他改過向善,且以寬容的心原諒他的過錯。兩句話乍聽之下相互違背,其實卻是一體的兩面,上面一句的意思着重在分辨善惡的能力與取捨善惡的原則,作為有仁義之心的人是客觀不受外在環境影響的。下面一句則說明求仁之人是含有“恕”德的,對於惡人不只是遠離躲避,而是要使其改過向善。所以仁在實際的作用上,有消極與積極兩面性,分辨善惡的能力與取捨善惡的原則是消極的,而使人改過向善的用心則是積極的。
最近台灣政壇的話題都圍繞在蔡英文當年在行政院副院長任內所核定的宇昌案,由於處於選舉期間雙方陣營的衝突中,所以部分問題是有被放大的質疑,但如果蔡當年是秉持為國家引進新興產業的用心,則今天所有被質疑的問題也瑕不掩瑜,終會還蔡公道。但也或許蔡說自己並“未積極爭取”的含意是遭到這批國際掮客的蒙蔽,而誤入圈套;即使如此,蔡的用心仍應給予肯定,也無損其爾後成為國家領袖;惟應注意藉端攫取國家利益者是不分藍綠的,他們才是使今日台灣混淆黑白的始作俑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