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伯夷、叔齊,諸葛孔明,岳飛,文天祥,袁崇煥乃至鄭成功,都可以一“忠”字作為他們一生志業的代表;可惜的是他們都以悲劇結束了他們可歌可泣的一生;反而是他們留存於世的精神成為後世景仰的象徵。
但如果論及管仲、子貢、蘇秦、百里奚、衛青、王猛、魏徵等人,則多以一“能”字來總結其功;卻鮮以“忠”彰顯之;因為這些人不是中途變節,就是曾表裡不一的幹過一些與他們後來成就不相稱的事;譬如管仲在效忠齊桓公之前是在桓公政敵公子糾手下作事的,甚至還為了阻止桓公先入臨淄,箭射桓公,欲取其性命而後已;蘇秦是周人,卻為了燕國,甘願到齊國去充當間諜,讓齊閔王放棄併吞燕國,最後被車裂而死。王猛是漢人卻助氐人苻堅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魏徵曾是太子李建成的門下,後來太子被殺,竟又投效世民。這些人都是創造歷史輝煌紀錄的能臣,也對他們後來所服務的主子貢獻心力,但也都有一段曾變節的過往,所以歷史上不以“忠”為其表。
而如果以“人民”作為其效忠的對象,以所成就的豐功偉業來論斷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則所惠遠大於前者;其“忠”又何嘗略減於前。所以忠要以對象、目標及影響來重新界定,而不能再侷限於狹義的範圍之中了;譬如伯夷、叔齊對殷朝來講,可稱為忠臣,但卻罔顧受到商紂毒害的人民,因此即使其不食周粟而亡,也不能對人民有所助益,更不能使後世人得到感召。
近來台灣政壇最多人談論的事就是新內閣的人事,大家都對由陳沖組閣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帶領這個國家渡過金融危機,使台灣經濟走出困境,使經濟成長的成果能普享於大眾。所以新政府要向民間徵才,其中張善政就是從Google亞太區硬體管理總監一職上徵求而來的;初期,張善政予以婉拒,理由不外乎政務委員一職能發揮的功能有限;且待遇也不如民間企業豐厚。陳沖再三懇請幾乎都不見效,但最後一句話扭轉了張善政的心意,那就是“我知道此時此刻,以“愛國”來激發一個人,是多麼困難。”如果陳沖不曾為心中那一句“愛國”感動過,則對張善政說的那一句“愛國”也同樣無法感動人。
今天談愛國,許多人是帶著靦腆的,好像不合時宜,甚至有些人還會說你跟我的國家不一樣;如果我們一再被撕裂的感情所左右而避免說出心中那個感動,就不再能作出什麼事了;其實不然,我們都想作對國家人民有益的事,對象是國家,目標是人民,影響是後代子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