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輩子都沒有篡漢,但其子曹丕等曹操一死就逼獻帝遜位,以魏代漢;顯然這與曹操的理念不一致,曹操不篡漢的理由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是政治號召,就是扛著漢的招牌向蜀漢及東吳招手,因為蜀漢及東吳都以效忠大漢為口號,所以只要漢這個政治符號繼續存在,劉備及孫權只能以臣屬自稱,曹操仍掌控政治上的主動權。
但為何曹丕的想法與其迥異?這與曹丕的奪嫡過程有關,首先曹丕並不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他是曹操的繼室卞夫人所生,曹操的正室丁夫人所領養的曹昂本是嫡長子,但戰死於宛城,因此與曹操離異,讓卞夫人扶為正妻,才使曹丕取代曹昂成為繼承人。但曹操並不因而特別寵愛曹丕,曹操育有25子,個個聰穎,例如七步成詩的曹植,神童曹沖,更重要的這些兄弟都早受曹操的冊封,他們都是曹丕政治上潛在的政敵,所以曹丕為了突顯自己的權位,篡漢稱帝。
曹丕知道漢帝國是因為宦官與外戚干政而殞落的,所以他特別頒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既不依靠宦官與外戚又削奪藩王的權力,這使得他在政治上陷於孤立,所以他改革選官制度,實行九品中正制,進用門閥士族子弟,這也就是後來影響中國千餘年的士族門戶之見。
其實曹丕對宦官、外戚、藩王的顧忌其來有自,但唯一沒有看清楚的還有像他父親一樣的權臣,所以魏的天下最後也由權臣司馬毅所篡,甚至爾後的四百年中國各朝政治都是由權臣所掌控;這就是蔽用除己的思想障礙。如今政治上發生變革,許多即將就任的地方首長都摩拳擦掌準備有所作為,甚至有人說三個月內就要讓人民有感,其實從遴選局處首長的過程看來,就有許多是違反當初設想的原則,為何有這樣的結果呢?這就是把自我的因素置入卻未知的結果,也就是蔽用除己的障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