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政之始亂

 
    中國古代造成朝綱紊亂的兩大勢力外戚與宦官從秦漢以來一直延續到清代的慈禧,而外戚尤為兩勢力之源,因為當年幼的皇帝親政後發覺政權都操控在后族手裡,朝中的臣子也都被后族所佈滿,就會援引身邊的宦官來逐一取代,久而久之就形成與外戚一樣尾大不掉的惡勢力,皇帝甚至也被他們挾持,更遑論政權了,這樣兩大勢力相互傾軋而引起的政爭往往是整個王朝衰敗的主因,而人民更是成了刀俎上的魚肉,任其宰割。
    漢朝尤為外戚干政最烈的時代,漢武帝為了消除這種子少母壯外戚茁壯的機會,便將要即位為太子的劉弗陵生母鉤弋夫人賜死;但還是阻擋不了後來漢哀帝及漢平帝時王氏一族的興起,釀成了後來王莽的篡政。所以到了北魏時,這個由鮮卑族所建立的王朝就嚴格奉行了「子貴母死」的制度。
    這項制度是由開國皇帝拓跋珪所設立,成為北魏一項重要的繼承制。其實北魏朝廷最主要組成的部族分別有拓跋、賀蘭、獨孤及慕容四大部族,在尚未建立政權前是平起平坐的四族,等到拓跋建政後,其它三族也陸續以相互姻親的關係維繫,而任何一位皇帝的繼承就是這三族中之一族當道,像拓跋珪本人的母族就是賀蘭族、妻族是獨孤族、祖母族是慕容族,所以拓跋珪為了貫徹「子貴母死」制,在統一北方各族後,他就先逼死自己的母親賀蘭太后,賜死太子的母親劉皇后。這項制度給人不近情理的印象是很震撼的,後世之人也以制度的維繫必須由主事者切身去奉行立下典範。但就像漢武帝立太子賜死鉤弋夫人的例子因為太過不近人情反而難以貫徹下去,後來各朝都未再施行,外戚依然當道。若深究就知這不是「子貴母死」制度就能解決的亂政問題,真正亂政的原因是權力本身,因此外戚可以趁虛而入掌握政權,宦官依然可以,沒有了外戚與宦官還有權臣,即使皇帝一人當道也未必是全民之福,權力本身才是民不聊生的主因。
    柯P上任後以全民參與來解決一些市政上的困局,以為這樣就能消除執政的困擾,其實無論是以往的各委員會制或現在 I-VOTING都只是執行方式的改變,沒有徹底改變的是政策本身形成過程的排他,所以政客就以看似民主其實專制的方式執政,消弭不掉的仍是不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