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馬獎在編劇獎上由原著的《山河故人》及改編的《塔洛》獲得,故事內容都以描述個人在時代潮流中受衝擊而改變的經過及最後的樣貌,頗讓現在變化萬千時代中人有感同身受之慨。這比起傳統戲劇中許多張冠李戴的情節確實平實許多,說起傳統戲劇中張冠李戴類型的故事實在數不勝數,例如《西廂記》、《秦香蓮》、《孟姜女》、《金瓶梅》、《斬經堂》這些膾炙人口的傳統名劇都是張冠李戴情節的作品,以《斬經堂》為例說明,其實此劇還有一個劇名叫《吳漢殺妻》,大意是說漢朝潼關總兵吳漢,娶了王莽的女兒為妻。王莽篡位以後,下令捉拿漢宗室劉秀。吳漢守關時捉住了劉秀,正要送去報功,他的母親告訴他說,王莽是他的仇人,他的父親是被王莽殺害了的,那時他年紀太小,不懂事,現在應該為父報仇,並且命令他殺死王莽的女兒,扶助劉秀恢復漢室的江山。吳漢持劍去殺妻,正好其妻在經堂念佛。吳漢不忍殺她,就將實情告訴她。於是,王莽的女兒就自刎而死;吳漢的母親為了促使吳漢下決心,也上吊自殺了。這樣,吳漢果然死心塌地隨劉秀去打天下,後來成為所謂中興名將之一。
吳漢是真有其人,《後漢書》裡就紀錄著這個光武中興名將的故事,吳漢字子顏,南陽宛人也。家貧,給事縣為亭長。王莽末,以賓客犯法,乃亡命至漁陽。資用乏,以販馬自業。往來燕薊間,所至皆交結豪傑。”看了這一段記載,就可以明白,吳漢並不是王莽手下親信的將官,而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他曾因賓客犯法而亡命逃走,並沒有當王莽的女婿,更沒有殺王莽的女兒。他與王莽也並非有殺父之仇的冤家,與劉秀的關系更不同於戲中所描寫的那樣。吳漢起兵響應劉秀,終於成為光武中興的功臣,也不是因為他不違母命的結果。這些都證明“吳漢殺妻”的情節是無稽的。
我認為這些張冠李戴劇情都非當世的作品,後世為了彰顯劇情而以名人作為劇中主人翁是最有可能的情況,但這樣作可能讓許多對真正歷史不了解的觀眾因為從戲劇中吸取歷史知識因而誤信,而且這種感染是有洗腦作用的。早年去過大陸的人常在他們的電視上看過一些有關抗戰勦共的歷史劇,其中對蔣介石的描述就極盡詆毀之能事,與我們生長在台灣的人所認識的蔣介石有很大的出入,但對一個土生土長的大陸人而言他們是絕對相信的,因為他們是在共產黨刻意的洗腦教育下成長的人。而我們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形呢?過去威權體制下或許有之,而今呢?從許多異議人士不斷否定兩蔣統治時期政治上的論述而引發全面反中反統的思潮看來,我們正走向這樣竄改歷史的境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