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恨的悲劇英雄﹝伍員篇﹞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悲劇英雄,他們的故事也多是劇場裡的熱門戲,因為情節離奇,起伏轉折的幅度往往又超過正常人所能想像的程度,所以也特別能打動人心。但這些人都不是你我這樣的普通人,都有一種特殊的性格,也具有那種笑看人生的態度,我們說他們是悲劇英雄,也許
他們自己並不這麼看。
中國歷史上要說被記載最多的一個悲劇英雄,就首推伍子胥了。他的父親及哥哥被楚平王及費無極合謀陷害後,他就揹著這深仇大恨逃奔至吳國,沿途千辛萬苦自不待言,到了吳國後,又為了實現他的復仇計畫,捲入了吳王僚及公子光間的鬥爭,其中買凶刺殺王僚及其子慶忌,
都是血腥無情地到了極點。等到闔閭上台後,大軍伐楚,他率軍攻陷自己祖國首都郢,把已死的楚平王從墳墓裡挖出來鞭屍,可謂把心中所有的恨都發洩了出來,令人咋舌。
但這樣的前半生似乎還不足以說明他性格的剛烈,在吳國政治上,他也堅持在伐越成功後滅越,可是這時他所面對的君王是闔閭的兒子夫差,夫差未必像父親那樣與伍子胥有深厚的革命感情,而且伯嚭也勸他向中原發展霸業,所以未採納伍子胥的意見,但性情剛烈的伍子胥哪肯
罷休,一次又一次向夫差勸諫,言詞也變得失了君臣應有的禮節,數度衝突後,伯嚭竟將伍子胥把兒子送到齊國去的消息抖了出來,對夫差來說這可是通敵大罪,於是令其自刎,伍子胥死前囑夫差把他的頭顱懸在城門上,他要親眼看越軍進城的時的景象,真是悲壯到了至極的地步。他從悲憤中來又回到悲憤中去,真可說是一代悲劇英雄。
後代人看伍員實不能太簡單化,以為他就是一個復仇雪恥,堅持己見,又不惜代價的人,一個人若前半輩子浸在仇恨裡,後半輩子又充滿怨,這樣的人還能是個人嗎?但在政治上有許多人是一輩子都在恨,不只自個兒恨,還要感染別人一起恨;怨也是如此。所謂沒有怨恨就沒有
動力,道理聽起來荒謬,卻有人奉若真理,政治不也太扭曲人性了嗎?蔣介石如此,李登輝如此,宋楚瑜如此,阿扁父子也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