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定公問孔子有關君臣的相處之道,孔子說:為君者任用臣子要符合禮法的要求,為臣者事奉君主要盡己之力。孔子如此回答是對於魯定公當時的處境有所了解,所以作這樣的回答。當時魯國的國政大權都掌握在三個大夫家族手上,這是長年以來魯國的國君都沒有按照禮法來授權臣子行事及約束臣子的關係,才造成三桓專擅的情況,所以自此以後,君主與臣子之間要謹守禮法的約束。
孔子說過去魯國國君未按禮法來行事的例子有二:一是周宣王介入魯國國君的傳位風波。魯武公有兩個兒子,年長的叫括,年幼的叫戲。武公曾攜二子覲見周宣王,宣王喜歡公子戲,於是堅持要立戲為魯國太子。武公很不樂意,但畢竟是天子的命令無法違抗,戲後來即位成了魯懿公。果然公子括的兒子伯御率人政變,殺了魯懿公,自己坐上魯國國君的位子,可是周宣王得知後,發兵討伐,殺了伯御,把戲的兒子稱找來,讓他作魯國的國君,也就是後來的魯孝公。宣王未按禮法的任意廢立,使得魯人不服,因此造成國家的紛亂。
第二件事發生在魯惠公年代,惠公的夫人沒有生子,一個妾生一子名息。惠公又娶宋國女子,聽說這名女子手上掌紋有魯夫人三個字,她替惠公生一子允,魯惠公一直為立公子息或公子允為太子的事猶豫不決,結果到死都沒把這件事敲定。公子息由於受到人的愛戴,就模仿周公攝政,想等公子允成年後再歸政給他。歷史上就稱他為魯隱公,意思是“非正式”的魯國國君。
當時魯國有位大夫羽父,就看到這個情勢,對隱公說:不如我為你幹掉公子允,讓你作真正的魯國國君,你就向周天子推薦我為太宰。隱公聽了義正嚴詞的跟羽父說:我是為了公子允才勉強同意為他當這個家的,等他長大了,我就歸隱。羽父被隱公這麼一罵,知道隱公斷然拒絕他的請求,又恐他借機向公子允說出自己的意圖,就惡人先告狀的去跟公子允說:隱公是不會再歸政給你的了。太子允於是授權羽父殺了隱公,即位為魯桓公。
這都怪魯惠公沒有敲定繼承人而造成的衝突。隱公在名不正言不順的情況下只能攝政,所以不合於禮;讓羽父逮到了機會,也以非禮的方式要脅隱公,結果釀成悲劇。所以孔子所說的“使臣以禮”是有這樣的歷史背景。台灣319槍擊案使2004年總統大選蒙上陰影,陳水扁在這樣不合於禮的狀況下就職,使得他後來作出許多離經叛道的事來,其屬下亦然,這就是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句話最好的註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