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釣情



    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步驟──選舉,就是要選出適當的人來為大眾服務;而所謂適當的人,是符合大多數民意的人,也就是能把自己的意見清楚地向人民傳達,或者以過去的經歷去說服人民,使其相信他是能代表多數民意的;所以語言表達就是整個競選活動成敗的關鍵。
    我們如何使語言能撼動人心?在過去有許多人說過,列舉一二:孔子說:“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意思是說話者不顧聽話者的態度,就冒然發表言論,是像瞎子一樣的行為。子夏也說:“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意思是得到執政者的信賴後才發表諫言,否則,執政者會認為這樣的言論是在誹謗他。荀子說:“語而當,智也;默而當,智也。”意思是說話得當是智慧;沉默得當也是智慧。”。可見說話是要先弄清楚對方的態度,然後以符合其思緒邏輯的方式切入,才能獲致其認可。
    例如戰國策裡“觸龍說趙太后”及“燭之武退秦師”兩則故事,主角都先從平常事物切入主題,使被遊說者放鬆其敵意,甚至遊說者跳入被遊說者的境遇中以淺顯的邏輯來把事情的始末加以分析,整個過程遊說者與被遊說者都保持在一個平行互動的狀況下進行,理性與感情的語言表情交互運用,使被遊說者能認同自己。
    但從選戰開打以來,藍綠似乎都只顧自己的基本支持者,不願向中間開拓票源,甚至互丟泥巴的口水戰,使中間選民怨恨不已。所以各家民調的拒訪率竟達五成,成功表達意見的受訪者也有近兩成是不同意藍綠候選人表現的。本來可站在較超然立場的宋楚瑜卻也加入互批的口水戰中,而民調竟不升反降,其實不是兩黨激烈競爭下被邊緣化,是自己也跳入泥淖中,被中間選民唾棄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