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審時度勢



    楚襄王曾在齊國當人質,他父親楚懷王過世,他便以太子名義要求齊國放他回來執政,齊閔王趁機向他索取五百里的土地,襄王為了登基,只好答應他。回國以後不久,齊國就派使臣來索討土地,襄王只好跟上柱國子良說:寡人為了回國繼位,所以答應割讓五百里的土地給齊國,如今債主上門要債來了,該如何是好?子良說:君無戲言,否則齊國擁有強大的軍隊,恐怕對我們不利。
    等子良走後,又召見昭常,楚王問他意見,他說:千萬割不得,只要一開此例,那其他諸侯國都會來向我們施壓;我們必須堅守不割地的原則。
    昭常走後,景鯉晉見,楚王又問他意見,景鯉說:齊國最怕的就是秦國了,只要我們請秦國出面協調這件事,齊國就會退讓。
    襄王問了三個臣子,解決問題的辦法竟如此不同,只好再問慎子,慎子問前面三位大臣的意見,襄王把他們的意見都告訴了慎子,慎子毫不遲疑的說:那就三策並用。襄王一時不解,慎子解說道:既然子良認為大王不可食言,就讓他去齊國交割土地;昭常拒絕割讓土地,就讓他率兵堅守;景鯉有把握能請秦出面,就讓他去請秦國遣使來斡旋。
    果然,子良到了齊國要交割土地之際,齊國邊境的守將回報說楚國嚴兵峻守,不讓齊國的軍隊進入,齊閔王責問子良,子良也感到莫名其妙,請閔王派軍懲罰拒絕交割的守軍,等齊軍大軍到了邊境時,秦國也派了大軍到來,秦使對齊王說:楚國是我們秦國的盟邦,寸土之地不可失,如果齊國要強取,秦國是不會坐視的。齊閔王向來畏懼秦國,見使者的態度如此強硬,只好打消原意,班師回朝了。慎子以楚國三位臣子的意見折衝後,讓他們各自作自己以為可行的事,因此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這就是審時度勢的最高境界。
    台灣在政治上有許多先天的束縛,例如國內的統獨意識對立;中共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國際間對台海局勢穩定的特殊要求;都使得我們的處境敏感且艱困;但自從馬英九提出兩岸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策略後,兩岸簽署ECFA,進行經貿、文化等交流,已大幅降低了彼此的敵意,且有利兩岸更進一步的發展;在國內也由於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主張,使國內統獨意識對立的情況也大幅消減;至於國際間更是消除了對此地區不穩定的疑慮,連美日都肯定九二共識維繫台海和平穩定的貢獻。所以這是三策並行,畢其功於一役的良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