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可殺死葡萄球菌之前,人類醫學可治療因細菌所引發疾病的方法中,就屬磺胺類藥物為最有效了;但弗萊明在1929年的這項意外發現,卻要等到1940年在牛津大學進行研究的病理學家佛羅里的進一步實驗証實及溶菌酶機轉確立,再加上德國生化學家錢恩的菌素提取分離濃縮,才算真正能運用到人類對抗細菌性疾病上;也因而使他們三人共同獲得1945年諾貝爾醫學獎。
其實弗萊明還差一點與諾貝爾獎絕緣,因為他發現青霉素後所寫的兩篇論文,只在第二篇中約略以“青黴素或者性質與之類似的化學物質有可能用於膿毒性創傷的治療”一語才確定了他在以細菌孢子所產生的酶治療細菌性疾病領域上的首創者角色。
弗萊明是在一次長假後回到實驗室,發現放在窗檯下被日光照射的葡萄球菌培養皿上有許多白色透明的圈圈,而仔細觀察後,竟發現那些圈圈中央是意外掉落的霉菌孢子,而環繞四周的葡萄球菌都被孢子釋放出來的物質溶解,呈壞死狀況;而且他還把當時實驗室中其他細菌也拿來實驗,結果發現大多數細菌都有相同的反應;這種溶解細菌細胞壁的物質,便是後來被証實有治療功能的青黴素。但當時他對於如何殺菌的機轉及分離菌素的能力都不足。
現代醫學在弗萊明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了可破壞細菌合成蛋白質及DNA的細菌酶素,有的甚至應用在治療癌症的標靶藥物上;所以當初的意外發現像是那假日午後無人實驗室中從窗外射進的陽光,及飄落在培養皿上的孢子,甚至是弗萊明意想天開似的在論文中的一句預言,竟因此創造了人類醫學史上如此偉大的成就。
而中國人卻早在唐朝時就有裁縫將長有綠毛的漿糊塗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來幫助傷口癒合;甚至更早在西漢時淮南王劉安就已發明了豆腐,現在在該地的綠毛豆腐是家喻戶曉的食品;中國婦女用手在門栓槽裡摳出油泥樣的東西抹在孩子擦破皮的傷口上療傷;這種種都是青黴素在傳統中國社會裡的運用,但沒有人去探究事物的原理,不是中國沒有和煦的陽光,也不是細菌孢子沒落在該落的地方,是我們都缺乏像弗萊明的想像,佛羅里循先驅者的不斷探索,及錢恩埋首實驗室裡不斷重複的枯燥程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