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除人臣之所苦,立人主之所樂



    作事沒過錯是連堯也作不到的,但天下就是有作不完的事;所以執政者不看輕爵祿、富貴,是無法完成挽救國家危亡大業的。這句話是告訴那些想成就救亡圖存大計的領導者,不要顧慮自己的名利,要對準目標勇往直前。
    但成就如此豐功偉業並不是一人獨力可完成的,需要同志一起努力,這些同志中有的是可以共患難的,譬如晉文公時的介子推,在晉文公最窮困潦倒時,竟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充饑,但當文公返國執政後,就躲起來不願接受文公的封賞,文公縱火逼他出山相認,他寧可抱著母親被火燒死也不願出來與文公見上一面,這就是介子推認為自己應該毫無保留的為文公盡忠,而如果接受了文公的封賞,就是對當初所為有所圖的一種褻瀆,所以堅拒不受。
    一般領導者都樂於有臣下是如此只求奉獻不求回報,討厭臣下為了私自利益而要求擴張自己的權力。而作為臣子的人希望領導者能看到他才能的一面,而不計較他有缺失的一面;當他以才能完成某些工作時,領導者能適時適切的給予獎勵,而當自己犯錯時,也能適時適切的給予懲戒;因此作為臣子的人要求領導人對於他們的功過給予適當的獎懲;而如果有臣子是為私自利益不斷要求擴張權力的,也是領導者未按其功過給予適當獎懲的結果,並非臣下非分所導致的結果。
    作為領導人的人不應要求屬下都是介子推,但也不必把屬下都看作是非分之流,其實適切的獎懲才是激勵屬下與己共同打拼的好辦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