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科學的良心


  2005年法國公共電視第二頻道模仿英國廣播公司﹝BBC﹞所製作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票選活動,也製作了《最偉大的法國人》票選活動節目,第一名是戴高樂總統,第二名是細菌學之父巴斯德,同樣以科學家入選的是第四名的居里夫人,這兩人都是法國史上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的成就不只光耀了法國,也照亮了整個人類。
  尤其是巴斯德最值得人稱道,他以菌源論成名世界不說,還是發明以預防接種疫苗的方式治病的先驅,至今世界上最可怕的狂犬病及炭疽的疫苗就是由他發明的。他之所以要研究這個當時冷門的微生物病理學,完全是他三名子女死於傷寒的刺激。
  其實之前他一向是化學家,甚至是分子物理學家,發現分子有旋光性的科學家就是巴斯德,這是他在受僱一家葡萄酒廠研究酒會發酸的道理時意外從酒石酸溶液裡所發現的,自然發酵所產生的酒石酸具右旋光性,意思是光線通過該液體會產生偏右的折射現象;但是人工合成的酒石酸就不會有此現象,經過他以顯微鏡觀察,發現人工合成的酒石酸溶液裡分別有右旋光及左旋光兩種酒石酸分子存在,所以經抵消而失去了右旋光性。
  這種現象不只在酒石酸分子中呈現,甚至在其他的分子如葡萄糖、果糖及維他命C中都有此現象,於是這就是《分子不對稱性理論》的開創。如今許多檢驗物質是否自然生成或人工合成的理論基礎便是源自於此,所以「蜂密不純砍頭」的毒誓可不能亂發,拿稀釋過的蜂蜜水以雷射光照射一秒鐘就可檢測出來了。
  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卻在諾貝爾獎成立的那年1895年過逝,1901年正式頒獎又遺漏了史上這麼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實在遺憾。巴斯德不只發明疫苗還發明了〈低溫消毒法〉,若沒有這一項發明,乳製品業及更多的食品加工業都不會有今天的成果。他的〈鵝頸瓶實驗〉簡直就是把細菌以電子顯微鏡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使那個沒有電子顯微鏡的年代裡,讓人們真正相信細菌的存在。
  如果咱們研究科學的人都能告訴國人一些辨別食品真偽的知識,可能今天台灣的食品界也不致如此不堪,可惜他們都去作了黑心企業的顧問,專教些黑心蒙騙人的勾當,所以咱們只能跟著沉淪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