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一國的民間投資與消費加上政府的支出再加進出口的差額,有人將它分成四部分有人將其分為三部分,主要差別在民間消費與投資的部分是合總起來計算或分開來計算而已;其實這三部分因各國國情的不同所佔比例也不同,但都有一個趨勢就是民間投資與消費的比重愈來愈重,政府支出是由稅收來決定,目前世界各國政府都是赤字預算,要指望有大幅度的增加是不容易的,而國際貿易收支部分現在也都講平衡,要想如日本及中國有鉅額的盈餘似乎不可能。
同樣是國內民間的消費與支出,也因為產業鏈完整與否、人口結構、社會制度的不同而有不同,例如德國、日本、英國就有很完整的產業鏈,幾乎一部車從原始到最後的使用都在國內完成,所以它擁有了整個產業的產出利潤,肥水不落外人田,GDP自然是紮實的;而像我們大部分的國內消費是靠進口,甚至有些出口還只是掛帳沒有實質的生產,那自然是虛空的。
中國大陸也有只部分加工的微薄利潤,所以僅供農村就業而已,無法大幅增加產值的現象;中國的投資能維持不墜,有刻意扭曲的現象,房地產就是最主要的例子,雖中央政府打房,但地方政府與開發商及金融機構及炒房客已形成了一個食物鏈,不斷堆高泡沫;不過中國夠大,高額儲蓄率及政府的管控措施仍能控制泡沫不使其破滅,但這樣的惡性循環只會再拉大貧富差距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
所以如何形成一個適合國情的產業鏈是經濟學家與政府應該積極籌劃的,像過去的加工出口業是成功的,但電子業卻又未必符合需要,我們欠缺這樣有見地的經濟學家來為我們規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