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士族


士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門第起源於漢代,當時沒有科舉政府拔擢人才靠的是徵辟及察舉,徵辟是指由中央主動向地方徵調人才,察舉則是地方主動拔擢人才,無論中央及地方都以闡述儒術的經學作為標準,而當某一派的經學人才選至中央為官後,他就又會從與他見解一致的學子中選拔,結果就造成了共同見解的一群人都在朝廷中為官,相互提攜相互照顧,形成了士族;像袁術與袁紹的汝南袁氏及弘農楊氏在朝中累世為官。到了東漢末年戰爭不斷這些士族形成的地方勢力為了保護自家的利益都擁兵自重,像董卓之亂後,州郡官員紛紛脫離中央形成軍閥割據的態勢,其實他們就是由士族所演變而成的地方派系。
到了三國時期,曹氏一族為了招攬人才採行陳群建議的九品中正作法,更是以人選人甚至把人才分成九個品第,作為授官的依據,這反而大大加強了士族對於官職的壟斷;也就是曹魏一直無法統一全國而最後卻喪於權臣之手的原因。相較於孫吳能偏安一隅靠士族鞏固政權及蜀漢一直無法得到巴蜀士族的支持而短命的原因,其實士族正是起到一面兩刃的關鍵影響。
兩晉南北朝正是士族門第大興其道的時代,到了隋唐,甚至連楊堅及李淵都要攀附說自己是弘農楊氏、隴西李氏,
士族其實就是一種為政治上的利益而結派,台灣地方派系就是其中之一,這種壟斷政治利益的現象不但傷害了真正人才的進用,更使社會籠罩在不平的氛圍中,最後拖垮整個國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