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檢驗


檢驗
    1996年10月李登輝指示內政部研擬“廢省”議題;不久這股浪潮就在當時國民黨的主流派及民進黨之間激盪起來。該年底所召開的“國家發展會議”正式達成“凍省”的共識。於是在通過1997年的國民大會修憲過程後,確定凍省。這次由李登輝在國民黨內所掌控的主流派與許信良所率領的民進黨合謀打擊反修憲及反凍省的行動可謂使獨派在台灣政壇跨進了一大步,也顯示不是只有民進黨是贊同獨立的,國民黨內有更多隱藏在本土派旗幟下的人士也贊同獨立。而今許信良穿梭兩岸,打著統一的旗號,由歷史來檢驗,豈不又一投機政客現形?
  自稱深具政治智慧的李登輝在日後解釋當初“凍省”決議時的三個理由:一是簡化行政層級,可節省大量公帑。二是粉碎中國呼籲“台灣是其中國一省”的政治宣傳。三是防止葉爾欽效應。事隔14年,由今日來檢驗李登輝當初的這三項理由,卻無一項是成立的;在簡化行政層級方面,名義上達到簡化,實質上卻造成行政效率的更不彰,以治水及地方財政、教育等方面分析,都大不如前,所以才有今日五都的重新布局。在杜絕中共“台灣為其一省”的政治訴求上也絲毫不見效果,甚至自己在國際場合高舉的抗議牌上也大書“台灣”兩字,難怪國際友人把我們當中國的一省看。在壓制宋楚瑜方面更是使國民黨丟掉政權。以此三項來檢驗李登輝所提凍省的提議,可說一事無成。
    而當年宋楚瑜是在不被告知的情況下被整肅的嗎?好像事實並非如此,因為該決議經過1997年的國民大會修憲,宋早知自己是末任省長,而自己的如意算盤是行政院長,只不過在最後以“請辭待命”的軟性抗爭激怒了李登輝,才斷送了自己的前程,這是宋在許多政治性的突兀舉動中又一樁而已。所以宋是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不智中,又怪何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