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春秋戰國變法─商鞅篇


 商鞅本是衛國的貴族,所以叫衛鞅,也叫公孫鞅。喜刑名法術之學,受到李悝及吳起的影響很大。本來投入魏國相公叔痤的門下,作一名中級官員,很受公叔痤的賞識。後來公叔痤病重,便向來探病的魏惠王推薦,見魏惠王有敷衍之色,便抓住惠王的手,很慎重地說:若大王無意用他,就把他殺了,免得投奔他國,釀成後患。魏惠王聽了,認為公叔痤前後說法矛盾,似已病入膏肓,便未予理會。等惠王離開後,公叔痤召見衛鞅,告訴他上述之事,而衛鞅並不怪罪他,但也認為魏惠王既不採納公叔痤的建言用他,也不會聽他的意見殺他,所以未即時離開魏國。
    衛鞅是得到秦孝公廣告天下求才的訊息才去投效的。在數次由景監的引薦下覲見孝公,所談都是王道之術,未引起孝公的興趣,後來以霸道向孝公獻策,才得到重視。
    衛鞅的變法是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而且在變法的規模上也是至今罕見的,可謂驚心動魄。改革的步驟也令人難以消受,可用劍及履及來形容,無所謂漸進及考慮社會承受力。範圍擴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生活習慣及基本價值觀等。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徹頭徹尾的改革。終於在十九年的執政期間使秦國脫胎換骨,成為由內而外從頭至尾強盛的國家;雖然過程是極為慘烈的,但卻是歷史上罕見變法成功的例子,可媲美德國俾斯麥的鐵血改革及日本的明治維新。
    固然他與吳起一樣得罪了貴族階級,後來竟遭車裂而死,但他的政策卻一直持續在秦國執行,最後達成統一的大業。商鞅的作法激烈且不符人性的改革方法,受後世許多人的非議,但也証明唯有強力不妥協的持續改革才能徹底改造一個國家,完成變法的目的。後來中國歷代也有多次的政治改革,但多半是失敗的,其最大的原因就是領導人沒有徹底改革的決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