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現實的政客總以理想誘人



    蘇軾在〈賈誼論〉開宗明義就說: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意思是:不是才能難得,是把才能施展出來困難。賈誼的才能除了文章寫得好以外,就是對政治有過人的看法,他最重要的三篇政論型文章《過秦論》、《論積貯疏》、《治安策》都展現了他特殊的政治智慧;《過秦論》中,“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可謂點出了以儒家思想治國的理念;在《論積貯疏》中說:“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於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蓄積足而人樂其所矣。”主張強本抑末的經濟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對於分散當時諸侯力量,以鞏固天子權威的政策目標,提出了有別於秦郡縣制,可安諸侯,又可漸削其權的漸進式改革。
    但賈誼卻不被當時漢文帝重用,將他遠調為長沙太傅,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自己的才能。蘇軾給他的評語是“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認為賈誼不容絳侯周勃及灌嬰,﹝此二人都有平定呂后之禍的功勞﹞,所以使得文帝不得不在他與周、灌等人間作出選擇;其次是說他雖有才,但“器識”不足,就是政策的提出是不合宜的,尤其像治安策中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竟不分同姓或異姓,彷彿與天下諸侯為敵,這是其政策無法受到文帝採納的主要原因。
    賈誼三十三歲即逝世,一生可謂沒有實際的政績,缺乏驗證自己政見的機會,所以最多只能說是思想家,不是政治家。而今民主政治充滿理想色彩的政策未必得以實行,但庸俗的現實主義卻又使社會缺乏溫暖與感動。於是奸猾的政客就利用人民對現實的不滿,發動激情的選戰策略,一旦取得政權,就以理性現實來逼迫人民接受他的謊言。如賈誼在治安策中削弱諸侯的目的是文帝所需要的,但眾建諸侯的辦法卻是文帝所作不到的;因此政客可以在選前提出選民所需要的目的,卻在選後食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