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這段話,是指執政者有統治所需具備的一切智能,但不能以仁德維持其統治,雖一時擁有天下,終必失去;有統治的智能,又能以仁德維持其統治,但面對人民時卻不能以莊重的態度處理政事,人民對這樣的執政者就不能懷以敬畏之心;如果執政者具備統治的智能,又能以仁德維持其統治,且以莊重的態度處理與人民有關的事務;而不能循禮推動政務,也未達完善的境地。
歷史上有許多上述所描述的執政者,譬如秦始皇就是“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這一類型的執政者。又如齊桓公就是“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的典型代表,桓公以管仲為相,尊王攘夷,成為諸侯之霸,可謂智仁兼備,但他晚年卻用易牙、豎刁、開方這一類奸佞之徒,以致使自己身後五子爭位,不得安葬的下場;放任自己即是不自重,所以子民互爭權位,將他視為無物。至於“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所指的就是晉文公了,文公早年為避國亂而出逃在外,雖困窘但卻能守住尊嚴,最後得秦穆公的協助返國即位,成為中原霸主,但孔子卻說他譎而不正,其實是指他向周天子請隧葬這件事而來的,這証明了晉文公僭越的一面,自然是不合於禮的。
現代政治中這樣的執政者仍處處可見,譬如利比亞強人格達費,在位四十餘年,高壓統治,在國際間更是聲名狼藉,雖擁有巨額財富,卻仍擋不住人民憤怒的浪潮,被殺身亡;這不就是那個“仁不能守之”的獨裁者下場嗎?而最近才下臺的希臘總理巴本德里歐,他在希臘債信破產問題的處置上,算是盡到了作為希臘領導人的本分,但在與歐盟其他債權國的周旋中,卻令人捉摸不定,竟在達成協議後,又拋出公投的議題,讓債權國恨之入骨;基本上有損政治家的風範,應該是“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類型的執政者。
台灣前兩任總統都牽涉嚴重的貪瀆案,所以仁不仁已不重要,都是把自己國家元首的尊嚴踐踏的執政者,自不逮言;馬英九第一任總統任內算是有心為人民作事的總統,雖然承受在野黨的批評,也能敞開心胸接受執政不如預期的嚴厲指責,而不懷憂喪志,基本上這就是“莊以蒞之“,終會得到人民的尊敬;但即便形勢嚴峻,惟率領大家走向光明的腳步要每一步都踏得實實在在,為台灣人立千秋萬世的功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