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性與義



    孟子與告子在〈性與義〉的觀點上有爭執,所以有了下面這樣經典的對話─告子說:人性就像柳木一樣;而義就是以木頭做成的杯盤;人性表現出的仁義道德,正如以彎曲的柳木做成的杯盤一般。﹝意思是扭曲原本木頭的本性,故意作出杯盤的形狀﹞。孟子問:你能順著柳木的扭曲特性而做成杯盤嗎?或者加以矯揉造作才能做成杯盤呢?如果是以矯揉造作的方式才能做成杯盤,那麼便可推斷也必須以扭曲人性的方式始能使人表現出仁義道德來吧?率天下人禍害仁義的人,就是持你這種見解的人呀!
    孟子順著告子的比喻,把告子以為以矯揉造作的方式始能使人表現仁義道德的觀點加以駁斥,就是重申其認為性是人天生的本質,仁義道德是天生本質的一部分,但是它隱藏於人的內心無法表達出來,要藉著教育啟發,使其對外具體呈現;反而惡是扭曲本性的結果。告子以為“性無善惡”,持這樣觀點的人,會把一切作為歸咎為環境因素,那就推卸了要修養自身德性的責任;所以譴責告子是率天下人禍害仁義的罪魁禍首。
    孟子所謂人性本善的內涵中包括了和平的本性,這是人類與其他物種最大的差別所在,其他物種可能要靠殘酷的競爭始能維持自身的生存,但人類卻需要彼此合作始能突破困境;所以人類愛和平互助的本性是普遍存在的,而利益或思想觀念上的衝突卻是刻意強植的;突破意識形態的藩籬就是要求同存異,擱置爭議;這也是兩岸達成九二共識的基礎。民進黨刻意毀棄兩岸共識,而要退縮至內部爭議狀態,其鬥爭心態實與人性追求和平的本質迥異,也必遭人民唾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