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通縮也許是人類因應演化的方式

   
   兩棲類動物演化至爬蟲類動物為何身軀會如此碩大?多數生物學家的解釋是為了覓食的方便,因為當時陸地上被蕨類植物所覆蓋,而初登陸的爬蟲類又都是草食性動物 ,他們需要比水中更多的體能,而植物所能提供的營養素又相對動物為少,所以只能靠更強壯的身軀才能深入陸地覓食,越深入越需要健碩的體格始能耐受長途跋涉,以致有的爬蟲類動物可長到一百英呎以上重達十餘噸;這樣的演化趨勢一直到爬蟲類動物懂得肉食為止,首先牠們學習腐食自己同類的屍體,有的甚至再回到海洋去以水中生物為食,所以現在所看到陸棲的爬蟲類都有腐食及極強的水中覓食能力。
    從腐食到懂得獵捕其他動物的演化過程是神經系統的發達所致,所以暴龍要比雷龍有更靈敏的運動神經才行,牠們的腦容量也較草食性爬蟲類動物為大,神經系統發展的極致就是智能,物體辨識到記憶甚至系統化的過程進行了數千年以上,現在水中動物的官能幾乎都只有近距離辨識功能。
    肉食性的發展非一踀可及,它是漸由雜食性慢慢演化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牠們的身軀開始為了適應靈活性而逐漸變小,如今生活在沙漠中的爬蟲動物幾乎都是小型動物,除了減少水分蒸發的功能外,穴居與靈活性是決定其體型大小的因素。
    因此我們可以作一個簡單的結論,那就是覓食方式決定體型大小及智能的發展;生殖方式決定生物壽命的長短。以此類推,人類某部分求取強大的體能及智能是為了覓食的需求,也就是在競爭過程中取得有利的地位;此與人類歷史上要求個體與群體的強大,並以吞併等殘害異己的方式生存有關;但人類可能忽略了生物演化過程中縮小自己體積的策略也是一項聰明的選擇,所以至今以後,無論在科技或經濟乃至政治的發展趨勢上都會朝向縮小自身規模的思維前進,例如現在的節能環保趨勢,虛擬取代實體的概念等都是人類邁向縮小規模的開始。那麼經濟應該如何呢?可能通縮就是現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