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將在外君命不受


漢文帝時北方匈奴為患,馮唐有一次侍駕,談到趙將李齊才能,並感慨自己沒有廉頗、李牧一樣的將領去抵御匈奴的進攻。馮唐直言道,即使漢文帝有這樣的將領,也不會任用。漢文帝大怒,並起身回宮。之後帝召見並指責其當眾羞辱自己,馮唐道歉說:“我這個鄙陋的人不懂得忌諱回避。”彼時,匈奴大舉進犯、並殺死都尉孫昂。漢文帝向馮唐請教當初言語的原因,馮唐回答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如果要支持邊防將領,必須賞罰恰當。並主張應當寬恕當時因為瞞報殺敵人數的魏尚,支持其防事。文帝贊同馮唐勸諫,並派遣其去赦免魏尚,使其復職雲中郡郡守,馮唐也被任命車騎都尉,輔佐戰事。
這段故事是描述一位負責特別任務的屬下雖犯下一點錯誤,作為長官的要有所體諒,否則將前功盡棄。趙將李牧及廉頗就是馮唐對漢文帝所舉的兩例。李牧作為鎮守邊關的將軍將當地徵收來的稅金拿來犒賞屬下,這本違反了趙國的法令,但趙王並未追究,所以李牧建立了一隻強大的部隊抵禦匈奴的侵略,後來甚至迎擊強秦,支援韓魏。趙王遷即位後竟聽信被秦收買的佞臣郭開製造李牧謀反的謠言,而將他殺害。這也就是趙後來滅國的主要原因。
廉頗的例子更是如此,他一生戰功彪炳,伐齊取楊晉,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但趙孝成王即位後嫌他老邁不積極應戰,將最重要鎮守長平的任務交給了趙括,結果被秦軍大破坑殺了四十萬趙軍,使趙因此一蹶不振。
此二例都說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旨意,而今柯市長竟以一件未獲釐清的山老鼠案而撤換內湖分局長,這對台北市基層警員士氣的打擊不可謂不大,北市治亦將遭因此瓦解。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海禁之謬


明太祖為何要實施「海禁」?因為從元朝開始的海運迅速發展,使得民間逐步揚帆海上,拓展了與東南亞及日本的貿易,而東南沿海居民的這種生活方式使他擔心人民勾結海外勢力挑戰其統治;朱元璋的這項擔心其實並非無中生有,在元末就有一名叫方國珍的台州人,本以販鹽航海為業,但有仇人向官府舉發他與海盜勾結,使他只得殺了仇人逃往海外,後聚集數千人直接幹起海盜的勾當。搶劫朝廷糧食的漕船,使大都幾乎遭斷糧的危機,元朝派人召降他,並給他官職,後來竟作到了浙江省左丞相,封為衢國公。朱元璋的勢力漸至浙江地區時,方國珍還獻出溫州、台州、寧波三郡之地,但也暗中與元朝官兵及割據福建的陳友定聯絡,準備夾擊朱元璋。朱元璋大軍直撲三郡,使方國珍招架不住,只得投降。方國珍雖降,其餘眾仍散落沿海一帶進行海盜活動,並與明朝對抗,所以朱元璋才頒布禁海令。
另外倭寇的興起也是朱元璋重申海禁的原因,元末日本西部的一歧、對馬、肥前、松浦等地區的貧困武士和一些亡命之徒,開始來到朝鮮以及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海盜活動。
明成祖就是鄭和下西洋最重要的幕後推手卻也實施海禁,其理由耐人尋味,一般認為有四項原因:一是中國必須應付西北邊的蒙古人及其他民族,無暇顧及東南沿海的事務;二是大運河重新開通,減少了對海運的依賴;三是沿海走私活動猖獗無法禁絕;四是內陸靠農耕的利益集團與海上貿易的利益集團間的角力。
到了清朝仍舊實施海禁,其與鄭成功抗清活動有關,為了杜絕沿海居民與鄭成功集團間的貿易行為,清廷同樣下達「寸板不得下海」的禁令,藉以封鎖。
自明洪武四年﹝1371﹞年到清道光五年﹝1825﹞共454年的海禁可說是影響中國命運發展最關鍵的年代,也對東南沿海居民及東南亞移民的生活構成了發展上的障礙,甚至今天台灣人與大陸人的隔閡也是長年斷絕交往的結果。統治者的一念之間竟造成如此不良的後果,怎不令人感嘆?想想我們對核能的嚴拒是否也是某種「海禁」心理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