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半調子改革



    自從1840年發生鴉片戰爭,清政府與英國訂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始,中國就進入了遭列強予取予求的時代;但那一會兒,清政府還以為遠在廣東的戰爭是軍隊戰鬥力不足與駐地官員處理不當的問題,可是到了1856年的英法聯軍之役,不但廣州被攻陷,還打到自家朝廷的大門口─天津,精銳盡出卻敵不過遠渡重洋的幾艘砲艇及2600名士兵的軍隊;於是有了一連串的改革運動,首先登場的是洋務運動,這個運動有個口號叫“師夷之長以制夷”,花了35年時間,落得甲午戰敗的結果收場;接著是“戊戌變法”也有個響亮的口號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可是變法最後成了政變,搶回政權的慈禧剁了六個人的腦袋,草草收場。
    為何日本人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而中國的兩次改革運動都失敗呢?這要從改革的心態談起,日本的明治維新是由上而下的全面西化運動;而中國的改革運動從口號上來探討,就充滿妥協與改革決心不足的問題;譬如說“師夷之長以制夷”,制夷是目的,師夷是手段,這種鄙夷的態度說穿了就還是妄自尊大,怎能釜底抽薪的進行改革呢?又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亦復如此,都是先把自己的文化放在主體位置,而將西方文化作選擇性的學習,那麼如何能夠體會西方文化中的精髓而徹底改革自己文化中不良的部分呢?
    在當時從事改革運動的人之所以採取妥協的態度,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恐怕喪失了自己文化的主體性;但我們看全面西化運動推動了近150年的日本,卻仍保留了其原有文化的精髓,甚至更深殖民心,完全沒有被掠奪主體性的問題;由此可知,當我們在吸收另一種外來文化時,它會自動內化為我們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不致排斥原有的文化。但如果一直以欲迎還拒的心態來體認外來文化,就會異化為我們排斥該文化的抗體,反而更加劇自己文化的劣質性,而成為無可救藥的民族劣根性了;這就像近親繁殖一般,雖能保有原來優良的特質但同時也犧牲了改良的機會適應變動的環境。
    最近大家熱烈討論的勞保基金將面臨破產的危機,其實就是典型師夷不夠全面的問題,將社會保險視為社會福利的一部分就是導致今天入不敷出,財務缺口愈來愈大的主因;而民眾被部分政治人物灌輸錯誤觀念,認為以國家財政挹注社會保險是理所當然,則漲保費就成了剝削,或把處理保險業務的人員薪資也拿來與入不敷出的財務狀況混為一談,竟然保費的調整不以專業為考量,而以政治作依歸,那即便再好的制度也只有每況愈下的命運了。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別上政客的當


   
    清末﹝1897年﹞的義和團事件發生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也證明了自1861年以來所推行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可是當初倡導此運動的政客都不願為此失敗負責,於是繼續操弄民粹,義和團就是在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卻又不甘被人宰制下的一種非理性暴力運動;而政客就是藉此逃避責任並在人民的無助與痛苦中攫取政治利益的真實寫照。
    無獨有偶的在70年後,同樣為了推卸施政錯誤的責任及打擊異己的一場人類浩劫─文革,也非理性的被操作散播開來;政客同樣無情對待無助與痛苦的人民,只為鞏固自己的權力。
    從義和團到文革,政客的狼子野心與操弄民粹的一慣技倆絲毫未減;而人民卻承受最後的苦果。自2001年以來的“正名制憲”,2004年的“牽手護台灣”,到最近的“政務官減薪救經濟”,政客都在利用民粹打擊異己,攫取政治利益,他們根本無視人民真正的痛苦,只為自己的利益打算。
    所以只有人民自覺不受操弄才能避免這樣的危害,並以自己手中的選票教訓那些野心政客,讓他們為執政的錯誤負責。裝瘋賣傻也不能逃避口說愛台灣私下撈臭錢的犯行。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奉獻



    城郊一所教堂設立的育幼院想多收一些城裡的孤兒,正巧育幼院旁的一塊地空著,而且地主是常把家裡不用的東西捐給育幼院的一位老婆婆;因此院長與幾位長老商議後決定向老婆婆遊說那塊土地的事,院長及長老們的如意算盤是儘管買也不會比一般市面上的價格貴;可是第一回合的交涉就碰了釘子,老婆婆一點想賣的意思都沒有。
    院長及長老們仍不死心,想以溫情攻勢讓老婆婆同意。婆婆每週到教堂禮拜已是她的生活重心,讓她斷然拒絕教堂的請求,令她有所不安;然而僅存的這塊地是她唯一的財產,也許也是她至今在鎮上仍受人敬重的原因,所以當院長向她提出出讓的要求時,令她陷入兩難;幾經思考她決定正式回拒院長的請求,而且日子訂在下星期二上午。
    星期二早晨,她一如往常的打扮好自己後就邁出門去,但今天不一樣的是她將去向聖母瑪麗亞說不,因此舉止看似平靜,卻心事重重,連一向既可遮陽避雨的雨傘也忘了戴;果然路走了一半天就黑了像要降下大雨來似的,慶幸的是一家雜貨舖子正在眼前,當她一腳踏進雜貨舖廊下時,大雨傾盆而下,且雨好像下得不想停似的,耽誤了婆婆與院長的約會;老太婆似乎顯得焦躁起來,那是心中的虧欠使然,好幾次她都想不顧雨勢的往前跨一步,但畢竟雨勢驚人使她又退縮回來;這時有個正下班拿著傘的女店員從舖子裡出來準備回家,看了婆婆兩眼,便把傘遞給婆婆,自己衝進雨中,一會兒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婆婆來到教堂,一雙泥濘的鞋子讓她不便踏進巍峨莊嚴的聖殿裡,而平時供信徒使用的鞋櫃裡卻找不到一雙便鞋可替換。婆婆正不知如何是好時,一位在教堂裡服務的修女迎面而來,正要問婆婆有什麼需求時,便看見婆婆腳上沾滿了泥巴的鞋子,她彎下腰脫下自己腳上的鞋給婆婆穿上,自己穿著一雙白襪引婆婆去見院長。
    婆婆跟在修女的後頭,眼睛盯著那雙穿著白襪的腳,腦子裡想的是遞給她傘自己淋雨的售貨員,為什麼她們都把自己也需要的東西毫不吝嗇的給了她呢?她不知不覺的走到院長桌前,向院長說:我願意把那塊地捐給你們蓋育幼院,孩子們比我更需要那塊地。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台灣人的良知與良能



        有一位國王津津樂道於自己的政績,並向大臣們詢問與父親及祖父的政績相比情形,大臣們恐說了實話惹怒國王將遭橫禍,又恐讒言害了國家百姓,於是建議道:如今在朝官員都未能歷經三朝統治,不如到民間探訪一位老者,讓他來作一公正的判斷。
        於是在鄉下找到了一名老織布工,老人對來訪的使臣描述自己歷經三朝統治的感受,他說:在國王爺爺主政時期發生了一場風暴,掀翻了城裡多數人的屋頂,有對父女到我這裡來避難,他們穿金帶銀,一副有錢人的模樣;可我張羅他們吃住幾天還用牛車送他們回家,卻分文報酬未取。到了國王爸爸執政時,每想到這段往事,我就扼腕,早知道該向他們討點好處的。而今國王當政了,想到這事,我就後悔當時沒搶那對父女,不然我早發大財了。
        這名老織布工的描述透露了他的生活是一日不如一日,而且道德標準也漸趨低下,說明這位國王的政績不如父親,父親又不如祖父。但也同時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不僅只是經濟與軍事,也包含人道主義的公民價值;以往國家與國家相較都以經濟與軍事力量作為衡量標準,忽略公民價值。
        最近兩次事件就可印證這一點,例如日本311世紀大災難,台灣成為對日捐款最多的國家,使日本國民對台灣人民深表感激之情。當汶川大地震造成當地居民重大傷亡的報導傳出,台灣不僅募款還組織救難隊赴當地搜救,贏得許多同胞的讚揚。日本與中國都是台灣歷史上不可割捨的痛,然而只有台灣人走出歷史陰霾發揮人性本善的大愛精神才是人類文明的亮點。所以我們不該任由政客炒作陸生是否應享有我們健保的議題;剝削勞工的資本家高唱本外勞基本工資脫鉤蔑視國際人權的歪論;應用正港台灣人的良能與良知走出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