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治亂存亡的關鍵


自古以來治亂與存亡的起始關鍵就不是容易察覺的,否則世上就沒有亡國之君與亂臣賊子了,因為聰明的人檢視所有會影響國家未來的大事都能一目了然,而後向理性的人民訴說,則這個世界上還會有那些亡國滅族的事件嗎?
魯國有一條法令是任何國人發現魯國人淪落在外為奴的都可以向政府申請經費去贖回這個魯國人,子貢就從其他諸侯國贖回了許多魯國人,但他為了不張揚這些人曾經為奴,索性也不向政府申領這筆費用;可是孔子知道後說:為了不讓這些在外為奴的人曝光而隱匿贖人的事實,自此以後就再也不會有人到國外去贖咱們魯國人了。因為贖人這是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共襄盛舉才能完成的大善,而遮掩這些曾經為奴者的小善卻會影響大善的發展,這也就是大善不能繼續施行下去的原因。因此執政者若不能分辨大善與小善,隱憂就會存在而且漸漸影響國家往好的方向發展,國家因此而走向衰亡。
如今國人為要不要繼續發展核能而爭辨不休,那麼就要分辨廢核是大善還是小善,主張廢核的人都認為核能是危險的,尤其像核廢料的儲存就是一件長期無法解決的致命污染源,所以在地狹人稠的台灣根本不允許核能作為我們的基礎能源。從危害環境與生命的觀點看當然是一件大事,去除這樣的危害乃大善也;然而這是全部的事實嗎?可能未必,因為在全球近五百座時間長達三十多年持續運轉的反應爐中唯有三次事件是所謂的核災,傷亡是有的,卻不如現在反核人士說的那麼巨大;而且我們不要忘了核能是一項還在發展中的科技,我們現在就要退出這個領域嗎?發展核能並不會阻止其它替代能源的發展,但廢核是減少我們在能源選項上的一個項目,這對能源相對稀少的台灣而言是正確的抉擇嗎?所以為維護安全而拒核是小善,發展台灣多元的能源選項卻是大善,治亂與存亡不就是自此區別開來了嗎?

似順


    事情的表面與實際常有差距,甚至是相反的;有些事表面上合理其實悖理,有些事表面上悖理其實合理,如果執政者能看出這些端倪,那這個國家就會有發展了。
   田成子篡了齊國,全國臣民有部分是擁護的,有部分是反對的,弄得社會對立;這個時候南方的越國乘機討伐齊國,田成子的哥哥田完是一個受國人愛戴的人,他同樣不贊成篡齊一事,但他來見田成子說:讓我率軍去抵禦越軍吧!
    田成子問:要多少部隊才能有把握擊退越軍?
    田完搖搖頭,
    田成子接著問:你覺得派誰跟你去較好?
    田完半天不說話,最後小聲說道:這場戰爭我沒打算贏,更沒打算活著回來。
    田成子吃驚地看著田完問道:你這是什麼意思呢?
    田完說:你篡齊讓部分百姓怨恨你,賢良的臣子也有許多無法贊同你這樣的行為,現在這個國家處於危急之際,偏偏遇到越國來討伐,不管他們的意圖如何,我願率領那些還願意捍衛國家的人去打這一仗,如果敗了就讓我們全部犧牲,讓國人了解即便大家是對立的,仍有人不顧性命地捍衛國家,如此才能使齊國安定下來。
    田成子哭紅了雙眼目送田完赴戰場,全國人有一半的人認為這是他們兄弟合演的一齣戲欺騙大家,結果真如田完所預測的全軍覆沒,無人生還,戰報傳來讓所有的齊國人都怨憤不已,那一半反對田氏政權的人也開始自責起來,終於團結起來抵抗越國的侵略。
    所以一個有遠見的政治人物是要不計代價利用各種方法甚至犧牲性命來團結國人,而不是分裂製造衝突,只有政客是只顧自己利益的,他們永遠無法理解田完的心情。

程序正義


秦獻公是秦國歷史上最早奠立改革的人,其中廢除殉葬這項劣俗最值得肯定,實行縣制也是開歷史先河;可是這樣一位賢明的君主早期被迫流亡到魏國,原因是他後母為了排擠他,另立了秦簡公、秦惠公及秦出公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大權由太后及宦官把持;日子久了就引起群臣的抵制,大家擁立他回國執政。
獻公返國的過程並不順利,在靠近魏國的鄭縣邊塞被拒入關,守將右主然的理由是「不是二主」,後來他繞道焉氏塞才進關,在向首都雍城的途中遇到本要來逮捕他的太后軍隊嘩變擁立他,於是讓他順利接掌政權。獻公一登基就要為政變過程中的功過加以論斷,顯然右主然這位守將是得罪獻公的首號人物,依理應加嚴懲,但一位叫監突的人對獻公說:如果懲罰了一位嚴守邊關的將領會讓以後所有的守將都不知所措了,這難道是主公你所要向秦國人民表達的一種理念嗎?獻公於是赦免了右主然,對那些迎立他的臣民只以物品作為獎賞而不加封官晉爵。這就是一位賢明君主以獎懲向人民透露其執政理念的一個例子。
今天無論反服貿或反核的理由多正當,都不能以違法佔據議場攻佔行政院及包圍警局、限制立委出入、追逐汽車的方式來表達,否則人民如何相信當這些人主政時不會違法亂紀,尤其以修改公投法來遂行反核的作為已經讓反核的正當性蕩然無存。

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核四公投諸文

奧步
  公投雙二分之一的規定已是世界趨勢,如果議題沒有一半以上的人願表達意見,這項議題若不是讓人民沒有切身利害就是議題本身無法讓人民充分瞭解,當然就不該生效,但如果因此而認為這是否決該項議題則無必要,所以經過再研議及宣導可不受三年不得再公投的限制。這也是民進黨一直認為現在公投法是鳥籠公投的原因,蘇主席昨日在總統府與馬應總統會面時說國民黨動員拒領公投票是奧步的說法也是沒有根據的,反對與拒領公投票使未通過都是正當的抵制措施與公投綁大選想藉機提高投票率是一曲同工的選舉策略,無所謂奧步;反而民進黨藉公投宣傳增加自己候選人的得票才有奧步之嫌。

通縮磨人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現象就是導致現在年輕人大量失業的元兇,也是通貨緊縮的始作俑者,所以從美國開始的財政政策要發明一種寅吃卯糧的對策來因應,就是由政府開始逐步消化掉過去過剩的產品;在1920年代美國是將生產過剩的農產品收購後倒進海裡,現在是製造一些強迫全民要買單的債務出來消化大家的儲蓄。這一套理論的最大盲點就在於民間尤其企業不願配合政府的消化儲蓄政策,因為大家都知道等儲蓄消化得差不多時物價及利率就會上揚,那時沒有存款的人才是真正的犧牲品。所以儘管政府把利率降到零,消費者一樣謹慎消費,企業不投資也不加薪。1920年代的通縮最後是由一場慘烈的戰爭來畫上休止符的,今天這場通縮呢?

屁話
 有個人丟了一件黑色的衣裳,到街上四處尋找,見一女子穿了件黑色衣裳就抓住她不放,硬要那名女子脫下衣裳還他,女子辯稱:這是我昨天

親手作的衣裳怎說是你的呢?那人竟說:我的衣裳是上好的紡絲作的,妳這衣裳只是一般棉布作的,用差的棉衣裳抵償我好的絲衣裳,妳不是佔大便宜了嗎?
上面這段談話聽起來很讓人發噱,但今天在總統府裡卻有一段類似的對話,摘錄如下:
蘇主席說:現在多數民意都贊同廢核,只要你點頭答應,我們在野黨馬上配合在立法院通過《核四公投特別條例》,立即停建核四。
馬總統說:現在不就有公投法了何必再搞一個特別條例?
蘇主席說:要降低公投的門檻,現行的公投法根本不可能通過。
馬總統說:這是你任上通過的公投法。
蘇主席說:現在多數民意已是如此,你只要呼應民意就能順水推舟完成歷史的使命。
馬總統說:既然多數民意贊成廢核,何必另立特別條例,就直接公投不就結了。
蘇主席說:除了多數人民之外,林義雄還在絕食,恐緩不濟急。
馬主席說:那就別再浪費時間立法了,立即公投。
蘇主席說:現在都卡在你這裡,當然只要你鬆手,讓行政院將停建案送立法院,三天就可停建了。

是非曲直
  鄭子產執政時鄧析是他的屬下,但在刑罰的論述上兩人南轅北轍,例如鄧析認為法律要公布在交通要道處讓每個人都能瞧見以避免違法,子產則認為那是提供壞人鑽法律漏洞的機會;子產認為不是所有的犯行都該適用一樣的刑度,鄧析則認為變動的刑律不足以彰顯法律的嚴肅性;兩人的爭辯造成了社會上不知什麼樣的行為是合法的什麼樣的刑罰是適切的,這便是價值的混亂。
  有一次鄭國有個人被水淹死了,屍體沉入洧水中不知去向,那人的家屬就懸賞找到屍體的人,但真正屍體尋獲後,雙方竟因懸賞的金額談不攏而陷入僵局;喪家來找鄧析,鄧析說:別急!只要你們不急著要回屍體,他們留著也找不到出錢的人。果然那尋獲屍體的人見喪家不理也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也來請教鄧析,鄧析說:放心吧!喪家到哪都買不到這具屍體,最後他們還是會答應你們的要求。這就像現在的律師一樣,憑著對法律的熟知竟兩面討好。
  如今的社會還不只律師是如此,那些懂得操弄的政客也利用同樣的手法迷惑民眾,對忠於國家並想有所作為的人就處處刁難讓他們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對為國家建立功業的人就中傷他們。有一部分的人民就會受到他們的操弄,最後使社會是非不分。
  所以我們要除掉社會上像鄧析這樣的人,才能建立一個有是非曲直的公義社會。

辨忠奸
  古人說:「以勇事人者,以死矣。」意思是拿自己的勇力去向人表示忠誠,只有等死了以後才能讓人明白他的忠誠,這是何等悲壯的事呀!作為主人的人不能如此不識好歹,要有預知的能力才能讓這個對自己忠誠的人為自己服務;如果等這人都已犧牲了才知道他是忠誠的,豈不太不智了嗎?
  吳王夫差就是一個好例子,伍子胥勸他不要進兵齊國,而要消滅越國,理由是齊國的民風及環境都不適合吳國人,但越國卻與吳國有著共同的風俗及環境,所以即便攻下齊國也是沒有幫助的,而攻下越國就不同了,可享其資源及人力,否則等越國壯大了還會成為吳國的大患。伯嚭卻勸夫差要進兵齊國然後威脅晉國,逐鹿中原成為霸主。
  夫差顯然沒有採納伍子胥的建議而聽信了伯嚭之言,初次攻打齊國有了戰績,回國後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伍子胥,伍子胥臨死前詛咒吳國最後會被越國所滅,並求夫差將他雙眼挖出來放在南面的城門樓子上,他要看越王勾踐率軍攻入姑蘇城。果然後來勾踐攻破了吳國,俘虜了夫差,讓夫差悔不當初。
  擱今天看咱們人民也不辨忠奸,竟然相信關說院長代表的是真正民意,反而將為民鋤奸的檢察總長繩之以法;相信攻佔議事殿堂的學生代表的是真正民意,卻將政府體制癱瘓視為是公民不服從;現在竟由一位出爾反爾的政客以絕食挾持民意,因此我們的下場絕不會比夫差好,因為我們不辨忠奸。

察納雅言
  凡從別人口中聽到的事物都要經過審察清楚,才能成為我們判斷事理的依據;這個道理自古皆然。像齊桓公從鮑叔牙那裡得知管仲是治國的人才,就召喚他來一一詢問他治國的理念,所以後來成為他在政治上最得力的助手;楚莊王也是從沈尹籧那裡得知孫叔敖的,將他召來詳細加以垂詢,因此讓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吳王夫差從太宰嚭處得知越王勾踐臣服於己的傳聞,卻又在伍子胥那裡得知勾踐有復仇之志,但卻不加詳查只一味地相信太宰嚭,後來就遭滅國了;晉智伯也對趙襄子的傳聞不加以細究,後來就遭瓦解;這些都是不加審查傳聞所遭致的禍害。
  近來大家對服貿及核電都未加審查的人云亦云最後是否也要像夫差及智伯一樣國破家亡呢?

自毀
  這一次反核運動最後的結果會是如何尚未可知,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毀了公投;民主從代議制走到直接民權的關鍵就是公投,而且它是一國之民展現主權在民的唯一明証,尤其台灣如此敏感的政治議題一直以來都是美中不願觸碰的,像一顆不定時的炸彈隨時插上引信就能引爆,但這次核四公投被在野聯盟如此詆譭,甚至以降低門檻來改變公投的神聖性,無疑是將台灣這項自衛的利器給自我銷毀了;公投已讓所有台灣人覺得這是政治操作的工具而已何來神聖性可言,而國際上誰又會尊重這是我們的民意展現呢?

言行一致
  一個人一個政治人物乃至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使人信任,也就是言與行是一致的,長久下來就使人可以臆測,可以循過去的言行來判斷既將的反應,這個人這個政治人物及這個國家就會被其他人其他政治人物甚至其他國家所信賴,這在《呂氏春秋》中稱為「為人所知」的一種誠信力量。書中舉例說樹為什麼可讓路人將行囊掛在上面並靠著它休息呢?就是樹從來都是在那裡屹立不搖的,不會變來變去令人捉摸不定;船為什麼讓人相信它能載人渡河呢?因為它長久漂浮於水面令人信賴;這與君子讓人信賴是同樣的道理。世上最被厭惡的東西就是不為人所知了,連強盜土匪要找夥伴也非要信得過的人才行,更何況一般人呢!
  這樣簡單的道理應該人人皆知,偏偏咱們的政治人物是不知道的,昨天說核四公投今天見情況改變了就絕食拒絕公投,昨天執政時曾不顧程序正義的停建後遭到反對又復建,今天見情勢改變了就慫恿新執政者也學他們不顧程序正義的廢核,這些人都像變色龍一樣隨著環境改變立場也跟著動搖 ,莫怪美國會看不下去出來批評在野黨政治操作過了頭。
   孔子有一次為了要不要再拜訪衛國而占卜,得一賁卦,就向子貢說:此卦象不利。子貢說:此卦意思是動靜皆宜,怎說是不利呢?孔子說:

賁卦有斑駁不純之意,怎稱得上利呢?凡事最忌不可辨識審度。果然這次適衛被晾在一旁,還遭譏諷。

作以自斃
  商鞅不是秦國人也不是秦宗室親屬,完全靠自己的才能受到秦王的禮遇,可是他經常心裡埋著這一痛處,所以只有靠不斷地進攻其它國家來換取秦王對他的信賴;有一次秦王要他進攻魏國,魏國派商鞅的好友公子卬率軍抵禦,兩軍對峙;商鞅就派人傳信給公子卬說:我之所以有今天,都虧了您的幫助,秦王要我率兵攻魏,魏又派您抵禦,我們怎忍心相互廝殺呢?不如我們都回師去告訴我們的國君罷兵乞和吧!公子卬應允了他的建議,商鞅又派人來邀公子卬一聚,左右都勸卬勿入敵營,但卬不聽,結果被商鞅設下埋伏俘虜了去,秦軍因而大勝。
  此事後來竟成為繼任的秦惠王質疑其品行的事証,並想加罪於他,商鞅只好攜兒帶母的向東逃亡至魏,魏國的守將襄疵也以其背信於公子卬而拒絕他。所以本來一件智擒敵將的奇功後來竟成為敵我雙方共同驅逐的理由,豈不讓人有今夕何夕之嘆?但如果細究其中玄機就是商鞅的背信棄義使他無法見容於任何人,也由於他的客卿心態使他想建奇功爭奪宿主的信賴,最後竟遭反噬成了作以自斃的下場。
  今日我們看到許多政壇上的人在擁核與廢核的立場上是反覆的,細究其原因都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這種反覆難道不怕有一天也像商鞅一樣成了過街老鼠,或者根本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的思考呢?都將作以自斃。

歷史的教訓

  我從小並不喜歡歷史,不是因為歷史上那些難記的年代及人名還有錯綜複雜的情節,是不確實;老爸跟我說歷史都是後一個朝代的人寫上一個朝代的歷史,因為當代人會被執政者左右,說不出實在的話;但後一代的執政者是從前一代執政者手中奪下政權的,也不會說什麼好聽的話;像中華民國就說清廷是專制獨裁又腐敗的政權,所以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將清政府推翻了;又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說中華民國是腐敗政權;甚至有些褒獎的也都受寫歷史時執政者的好惡作取捨,譬如說老共褒揚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就是為毛澤東後來的革命造反找藉口。所以我選擇學科學,理由是一萬年前水的沸點一樣是100攝氏度。
   但這不意味我對歷史是一知半解的,從小我就受父親的教導不要盡信書,這書其實指的就是歷史,父親舉的例子是司馬遷,這個史上最偉大

的歷史家因為替李陵叛逆一事辯解而觸怒了當朝皇帝漢武帝而被施以宮刑﹝原本是死刑﹞,所以他後來寫歷史像秦始皇焚書坑儒就是影射武帝的專斷殘暴,實際上主張焚書坑儒的是李斯,而且是將那些以各國文字寫的書焚去,只留下以小篆書寫的,這是書同文的政策之一;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要比秦始皇禁錮思想嚴重數百倍,所以司馬遷是藉詞批評秦始皇實際上是批評武帝。
  我自己真實的體驗是從小就讀司馬光破缸救友及歐陽修兩條蛇的故事,稍長又讀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總認為這三位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兼政治家一定人格與學識都勝人一籌,但不想這三個人就是斷送整個宋朝的腐儒,他們有很深的黨派門戶之見,聯合起來幹掉主張新政的王安石,讓北宋因而滅亡;批評王政策的理由汗牛充棟,真正原因竟是青苗法要壟斷掉他們在民間的放貸。
  歷史不能百分之百的正確紀錄實際的狀況,就會讓歷史變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羅生門,讓人們無從因讀史而獲益,反而作為混淆視聽的材料那就一點價值都沒有了;像最近有人將越南與台灣相比,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甚至將甘地神格化,拿他的「聖雄」之名冠在咱們反核的林義雄頭上,都是極不相稱的事,甘地所極力爭取的民族獨立卻是一個民不聊生混亂無序的社會,較之後來繁榮進步的香港真是無與倫比,如果歷史重演,甘地再生,他還會如此堅持嗎?甘地早年在南非為旅非印度人爭取權益,他難道不知土生土長的南非黑人也同樣沒有自主權嗎?這種以偏蓋全就不能拿「聖」這個字去形容,咱們林義雄稱得上嗎?
  索性歷史再怎麼經過有心人的操弄都會羅列出來,這也算給那些犯罪留下了証據,讓後世人還能以正常的邏輯去評價;像毛澤東是一個熟讀歷史的人,他難道不知道他所掀起的文革會被後世人唾棄?把毛澤東從水晶棺材裡叫醒責問他,他的回答也只能是「我不知道事情會演變成這樣」或者「都是江青四人幫他們搞壞的」,這是卸責的話還是實情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領導者能作控制不了的事,今日的反核亦然。

師法越南的胡言
  有人主張台灣應向越南學習,越南與台灣確實不同,越南有超過半個世紀都在戰爭中,犧牲的人命是現在人口的一倍,現在國民所得1895元,如今的越南仍在共產黨的統治下,不管它曾被中國還是法國、日本佔領,都比獨立後強;胡志明是越南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嗎?以上所說長達半世紀的大大小小戰爭他都參與領導。這就是咱們台灣人所嚮往的獨立現況還是那個領導大家打了50年犧牲半數的民族英雄呢?真是一派胡言!

核四背後隱藏的利益
  大家一定都記得扁上任後在總統府接見連戰,兩人探討了核四的問題,後來連戰尚未回到家,阿扁就宣佈停建核四,氣得連戰罵扁是小人。如果像外界說的核四背後有不可告人的鉅額利益,那麼連戰下野後還卑躬屈膝的見阿扁是想繼續擁有這利益嗎?扁迅即宣布停建就是要剝奪核四被國民黨獨享的利益嗎?那也說明了後來復建的原因是民進黨也分了一杯羹,如今又反覆要廢核四,而且拒絕原來林義雄建議的公投方式,那是利益又被國民黨攬走了嗎?咱們小老百姓都搞不清楚,卻愛隨政客的大旗搖晃吶喊。

社會運動的鼻祖─甘地
  甘地一生都為印度獨立而奮鬥,他以公民不服從、非暴力及不合作的方式與英殖民政府抗爭一生入獄四次分別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共絕食十八次;他最悔恨的一件事是獨立後印度與巴基斯坦因宗教的因素分治成兩個國家,至今衝突頻起;於1948年1月30日被一名狂熱的印度教教徒刺殺身亡;他對後來南非的曼德拉及美國的馬丁路德‧金恩都深具影響。
  甘地所創建的國大黨一直都是印度政壇上的重要政黨,印度的民主制度完全承襲英國,但卻沒有給這個文明古國帶來任何進步的動力,這個國家的宗教及種族問題比英國殖民問題還要嚴重;非暴力一直是他從事社會運動的宗旨,但自他以後的許多政治領袖都是遭刺殺身亡,種族間的血腥屠殺一刻也沒有平息過,如今印巴都是擁有核武的國家,他們的對象就是彼此。
  從許多印度的照片上看到髒亂的街頭、擁擠的火車上站滿不買票的乘客,到處如蛛網般的電線橫掛天際,貧富差距是難以想像的大,請問這都是聖雄甘地想要為印度人民追求的嗎?他的國大黨仍在政壇上向人民耀武揚威;所以寄望一個人會給這個國家的人民帶來幸福,那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自我麻醉。


公投門檻
  我對公投降門檻的意見是不贊同的,原因是公投的項目不只核四而已,以後可能涉及的很廣,若是經常變動門檻,它的正當性會受質疑;公投應該是我們這種成文憲法國家的一種補償措施,就是介於修憲與憲法解釋之間的一種便宜措施,所以也該有其嚴謹性,若變換成選舉規模則應介於修憲門檻至立委聲請釋憲門檻的1/4立委同意,即可提出聲請;規定違憲判決應達大法官會議2/3以上門檻,未達者就做出不違憲判決;若以公投規模而言既至少要絕對多數的民意始可作變更政策的依據。

廢核代價
  廢核的代價不是咱們小老百姓負擔得起的,這比日本調高消費稅對平民老百姓的影響更大,因為企業會大量出走,屆時不但物價上揚失業增加,人口外移及社會老齡化的情況會更劇烈,而且這是無法逆轉的衰退現象;像311福島幅射外洩事件影響當年GDP一個百分點,但因廢核使得日本到現在犧牲掉這麼多人民的購買力都無法扭轉逆差的狀況,可以說會一直走到一窮二白的窘境。

我們的核安
  大家經常在天搖地動過後聽到氣象局報告剛才的地震發生在何處,地震規模如何如何,又是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的結果等,又有些時候會聽到這次規模相當於廣島原子彈幾顆乃至幾十顆的爆炸威力等說明。如果將全台一年的地震加總起來,可能要有數百顆原子彈的威力了,那我們就要問一座核電廠的裝載容量相當於多少顆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呢?答案可能要讓反核的人失望了,核電廠內的燃料棒是釋熱裝置不會累積能量作一次性爆發,換句話說只要冷卻水充足,燃料棒就不會因為過熱將包覆體熔毀,使核幅射外洩,也就是俗稱的爐心熔毀現象,目前所知的車諾比或三哩島、福島事件都是未能即時灌入冷卻水以致爐心熔燬。我們的核一到核四都有非常充足及無需電力輸送的淡水冷卻系統,及必要時引海水冷卻的裝置,所以我們的核電廠是相對安全的。

林義雄
  林義雄這輩子最轟轟烈烈的三件事是:1.參加美麗島高雄事件被捕後並發生滅門血案;2.輔選陳水扁使政黨輪替;3.成立核四公投促進會;這三件事中各隱藏著因果關係,例如若未參加美麗島事件可能就沒有滅門血案,無論此事件與國民黨有無瓜葛或國際陰謀主義涉入與否,顯然與美麗島事件有關;再者是輔選陳水扁競選2000年總統,因而造成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最後成立的〈核四公投促進會〉倡導以公投的方式解決核四的爭議問題。
  他所倡導的每件事都算成功了,美麗島事件使台灣開放報禁黨禁,民進黨執政推翻了國民黨獨攬政權的時代,核四爭議終於可以公投的方式解決了。但每件事都讓他付出慘痛的代價,美麗島事件不說,陳水扁的貪瀆讓他公開表示痛心疾首悔不當初,核四公投案要付委前他竟靜坐絕食抗議起來,這次目的是廢核。
  三件事獨立開來看都是具備正當性的,然而合起來看,他的目的真的是爭取民主嗎?或者只是為了達到某一種目的的手段呢?無論如何都帶給台灣人民莫大沉重的負擔。


  趙國人唐尚的朋友當上了小吏,過去在一起的其他朋友爭相告知此事,唐尚就說:這樣的小吏我是不屑作的。他那些朋友聽了都認為唐尚是個自大又沒能力的人,紛紛疏遠他;後來趙國首都邯鄲被魏國的軍隊包圍,陷入危急之際,唐尚自告奮勇的去說服魏惠王解了邯鄲之危,趙王封給他伯陽並聘為大夫,這才讓他的朋友對他刮目相看。於是有人就來向他求官,唐尚想起過去這些狐群狗黨把他看得比狗不如,就不急不徐地說了句調侃的話回答那位求官的朋友:「等魏惠王死了,我讓你代替他成為魏國的國君。」那人竟信以為真,再拜而去。
  這則故事要說的是這社會上總有一些人對該相信的事不相信,卻相信不該相信的事,這就是蠢人的下場;譬如說我們對社會上不公不義的事都會用一種批判的態度去攻伐它,但一旦可用不公不義的行為獲取利益時,都昧著良心的去作;以往總嫌國民黨的官員貪污不夠清廉,而一旦自己當了家就不顧一切的也貪了起來,被揭發後還辯說國民黨貪了那麼多年,我們只貪這幾年而已。
  又如台灣的經濟確實在這幾年都一直走下坡,名列四小龍之後,檢討起來就是我們與世界的接軌卻步了,有競爭力的產業因成本及聚落因素不再而外移,新形態的產業又因自己的閉關自守築起高牆讓人才與企業無法落地生根,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然而就在我們要開始突破僵局時,開始有了雜音,以各式各樣荒謬的理由阻止政府洽簽的協議,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阻擋國家的經濟建設,這就是我們對該相信的事不相信,卻相信不該相信的事。

折冲樽俎
  晉平公想攻打齊國,事先派范昭去一探虛實,齊景公以國宴招待范昭,但范昭卻藉酒裝瘋要拿景公的杯子敬各大臣,景公不疑便應允,晏子在側見狀,立命侍者更換所有賓主的酒杯,並將原先范昭的酒杯依舊還給他,范昭心知肚明,一臉不悅,接著又裝瘋賣傻地要起身跳舞,並要樂師奏成周的樂曲,晏子即向樂師施一眼色,樂師回答說不會奏,因此作罷,讓范昭更加不悅,只好不歡而散。
  景公見狀責怪侍者及樂師未盡情接待,有得罪大國使者之虞,晏子說:范昭並非不懂使者的禮儀,他是故意冒犯,測試我們的容忍程度,如果我們是堅持禮法的,就代表我們不卑躬屈膝,即使要兵戎相見,我們也會為維護國家的尊嚴奮戰到底。果然范昭回到晉國後對平公說:齊國是懂得禮法並有堅決捍衛的決心,所以齊國是不能攻打的。後來孔子對晏子此舉讚佩道: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也是「折冲樽俎」這句成語的典故由來。
  其實這也就是敵對雙方藉接觸的機會測試對方底線的一種作法,也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益的溝通方式;而最近的學運反服貿運動在野的民進黨雖一直隱身於後,但無論美國或者中國都明白指出這是民進黨藉議事杯葛及街頭運動來干擾執政的作法,純粹是政治謀略。這與晏子藉宴席間的接觸表達捍衛尊嚴主張的作法恰好相反,莫怪連事不關己的美國也憤而出來指責這是政治操作,民進黨可能只是要表達反馬與反中的立場,但到頭來是連向來同情在野的美國也看不下去要批評兩句了,因此蘇謝都放棄主席之爭僅勝蔡英文獨挑大樑,但323那張聲援攻佔行政院的照片不已顯露了這些政客的企圖嗎?

去私
  執政者要經營天下首要去私,在《呂氏春秋》裡舉了四個去私的例子,耳熟能詳就不再贅述,但結語說的最好,去私就像一個廚師,把食物調理好分享給其他人而不是獨自享受才配稱作廚師;但現實世界裡那些政客舉著反獨裁的大旗號召人們跟他們一起革命,得到政權後卻只顧一己的私利,其實他們才是真正的獨夫,不只獨斷獨行還囊括一切利益;實行王道的人是將得來的政權交由能為國家人民創造更多福祉的人去經營,使利益為全民所共享;由此我們便不難分辨監聽案的始末了,以監聽的手段揪出危害司法公正的敗類,然後使司法成為捍衛正義的力量,是讓所有人都獲益的舉措;而以關說的手段妨害司法是成就私誼維護少數權貴利益的自私行為,孰公孰私便一目了然了。

振亂
  凡是執政就要考慮如何在社會上建立是非正義的觀念,透過獎賞與懲治的手段。但現在社會上充斥著一種反對攻伐的氣燄,認為那是反社會的治理,而選擇救守,這無疑是助長負面抑制正面的消極態度,是無益於社會國家的。
  持這種論點的人不是悖就是誣,悖者不明事理者也,誣者詐欺者也;這些人其實就是使國家社會長久處在動盪之中的人,表面上看他們不是同一種人,但卻相互助長了社會不講是非、息事寧人的風氣,最後受害的是全體國人。

透視核四公投
  齊桓公時在長江與淮河間有兩個小國,分別是江國與黃國,他們都與楚國接壤,頻受楚國的威脅,所以有意附齊,想與齊國建立結盟關係,齊桓公也正有稱霸諸侯的企圖,因此一拍即合;但管仲卻持不同的意見,管仲認為這兩小國太接近楚國了,簡直已是楚國的囊中物,若齊國與其結盟就要花很大的力氣來維護他們,此將耗損齊國的資源,而如果見死不救,又會折損桓公的威信,所以堅拒與江、黃兩國結盟。但桓公不聽,等管仲一死就麾軍佔領江黃兩國,桓公無法營救,使失信於其他諸侯,自此再無法號召了。
  這個故事就是說明政治是講求謀略的,而不只是一時興起;例如當年林義雄為反核四倡議公投,還靜坐絕食遍行台灣,當時就是要以公投來決定核四的去留,公投也成為台灣的普世價值,但卻由當時執政的陳水扁駁回,歷經停建風波後續建。如今爭議又起,江宜樺就以核四公投的舊案送交立法院議決,但民進黨這時認為日本311核災已使國人聞核喪膽,所以一反公投的立場,要行政單位自行停建;見江宜樺的態度堅決又無法對反公投自圓其說,於是提出相對多數的公投法,想方設法的否決核四。
  因此我們看到的是民進黨對公投的反覆,若能達到其目的就能以各式各樣的理由來變更公投,分明就是將公投工具化。其實我們莫要以為民進黨是真正反核的,若真反核扁執政時期片面宣佈停建的核四為何又在其執政期間復建?所以一切都是以選戰作考量,至於現在的反服貿及監督條例等都是為了癱瘓政府施政的藉口,曾幾何時是將人民的福祉作為其主要訴求呢?

造次
  淳于國的人獻女給齊景公,生一子名荼,景公喜愛想立他為太子取代陽生,晏子得知後去勸景公不要廢長立幼,認為這種顛倒倫常的事會引來社會的動亂,景公不聽,結果景公死後田氏就殺了荼再立陽生,後來又殺陽生立簡公,最後殺簡公篡齊。這一切都是景公廢長立幼所起,可見僅僅是當初對一個兒子的寵愛就毀壞了數百年的基業;今天我們在面對學生攻佔立院一事上爭議四起,反對追訴學生責任者每以「公民不服從」作為其違法之藉口,這便與景公廢長立幼的藉口是愛的道理是一樣的,最後都會使社會紊亂以致滅亡。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是非曲直

是非曲直
鄭子產執政時鄧析是他的屬下,但在刑罰的論述上兩人南轅北轍,例如鄧析認為法律要公布在交通要道處讓每個人都能瞧見以避免違法,子產則認為那是提供壞人鑽法律漏洞的機會;子產認為不是所有的犯行都該適用一樣的刑度,鄧析則認為變動的刑律不足以彰顯法律的嚴肅性;兩人的爭辯造成了社會上不知什麼樣的行為是合法的什麼樣的刑罰是適切的,這便是價值的混亂。
有一次鄭國有個人被水淹死了,屍體沉入洧水中不知去向,那人的家屬就懸賞找到屍體的人,但真正屍體尋獲後,雙方竟因懸賞的金額談不攏而陷入僵局;喪家來找鄧析,鄧析說:別急!只要你們不急著要回屍體,他們留著也找不到出錢的人。果然那尋獲屍體的人見喪家不理也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也來請教鄧析,鄧析說:放心吧!喪家到哪都買不到這具屍體,最後他們還是會答應你們的要求。這就像現在的律師一樣,憑著對法律的熟知竟兩面討好。
如今的社會還不只律師是如此,那些懂得操弄的政客也利用同樣的手法迷惑民眾,對忠於國家並想有所作為的人就處處刁難讓他們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對為國家建立功業的人就中傷他們。有一部分的人民就會受到他們的操弄,最後使社會是非不分。
所以我們要除掉社會上像鄧析這樣的人,才能建立一個有是非曲直的公義社會。

辨忠奸


古人說:「以勇事人者,以死矣。」意思是拿自己的勇力去向人表示忠誠,只有等死了以後才能讓人明白他的忠誠,這是何等悲壯的事呀!作為主人的人不能如此不識好歹,要有預知的能力才能讓這個對自己忠誠的人為自己服務;如果等這人都已犧牲了才知道他是忠誠的,豈不太不智了嗎?
吳王夫差就是一個好例子,伍子胥勸他不要進兵齊國,而要消滅越國,理由是齊國的民風及環境都不適合吳國人,但越國卻與吳國有著共同的風俗及環境,所以即便攻下齊國也是沒有幫助的,而攻下越國就不同了,可享其資源及人力,否則等越國壯大了還會成為吳國的大患。伯嚭卻勸夫差要進兵齊國然後威脅晉國,逐鹿中原成為霸主。
夫差顯然沒有採納伍子胥的建議而聽信了伯嚭之言,初次攻打齊國有了戰績,回國後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伍子胥,伍子胥臨死前詛咒吳國最後會被越國所滅,並求夫差將他雙眼挖出來放在南面的城門樓子上,他要看越王勾踐率軍攻入姑蘇城。果然後來勾踐攻破了吳國,俘虜了夫差,讓夫差悔不當初。
擱今天看咱們人民也不辨忠奸,竟然相信關說院長代表的是真正民意,反而將為民鋤奸的檢察總長繩之以法;相信攻佔議事殿堂的學生代表的是真正民意,卻將政府體制癱瘓視為是公民不服從;現在竟由一位出爾反爾的政客以絕食挾持民意,因此我們的下場絕不會比夫差好,因為我們不辨忠奸。

言行一致


一個人一個政治人物乃至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使人信任,也就是言與行是一致的,長久下來就使人可以臆測,可以循過去的言行來判斷既將的反應,這個人這個政治人物及這個國家就會被其他人其他政治人物甚至其他國家所信賴,這在《呂氏春秋》中稱為「為人所知」的一種誠信力量。書中舉例說樹為什麼可讓路人將行囊掛在上面並靠著它休息呢?就是樹從來都是在那裡屹立不搖的,不會變來變去令人捉摸不定;船為什麼讓人相信它能載人渡河呢?因為它長久漂浮於水面令人信賴;這與君子讓人信賴是同樣的道理。世上最被厭惡的東西就是不為人所知了,連強盜土匪要找夥伴也非要信得過的人才行,更何況一般人呢!
這樣簡單的道理應該人人皆知,偏偏咱們的政治人物是不知道的,昨天說核四公投今天見情況改變了就絕食拒絕公投,昨天執政時曾不顧程序正義的停建後遭到反對又復建,今天見情勢改變了就慫恿新執政者也學他們不顧程序正義的廢核,這些人都像變色龍一樣隨著環境改變立場也跟著動搖 ,莫怪美國會看不下去出來批評在野黨政治操作過了頭。
孔子有一次為了要不要再拜訪衛國而占卜,得一賁卦,就向子貢說:此卦象不利。子貢說:此卦意思是動靜皆宜,怎說是不利呢?孔子說:賁卦有斑駁不純之意,怎稱得上利呢?凡事最忌不可辨識審度。果然這次適衛被晾在一旁,還遭譏諷。

作以自斃

 
商鞅不是秦國人也不是秦宗室親屬,完全靠自己的才能受到秦王的禮遇,可是他經常心裡埋著這一痛處,所以只有靠不斷地進攻其它國家來換取秦王對他的信賴;有一次秦王要他進攻魏國,魏國派商鞅的好友公子卬率軍抵禦,兩軍對峙;商鞅就派人傳信給公子卬說:我之所以有今天,都虧了您的幫助,秦王要我率兵攻魏,魏又派您抵禦,我們怎忍心相互廝殺呢?不如我們都回師去告訴我們的國君罷兵乞和吧!公子卬應允了他的建議,商鞅又派人來邀公子卬一聚,左右都勸卬勿入敵營,但卬不聽,結果被商鞅設下埋伏俘虜了去,秦軍因而大勝。
此事後來竟成為繼任的秦惠王質疑其品行的事証,並想加罪於他,商鞅只好攜兒帶母的向東逃亡至魏,魏國的守將襄疵也以其背信於公子卬而拒絕他。所以本來一件智擒敵將的奇功後來竟成為敵我雙方共同驅逐的理由,豈不讓人有今夕何夕之嘆?但如果細究其中玄機就是商鞅的背信棄義使他無法見容於任何人,也由於他的客卿心態使他想建奇功爭奪宿主的信賴,最後竟遭反噬成了作以自斃的下場。
今日我們看到許多政壇上的人在擁核與廢核的立場上是反覆的,細究其原因都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這種反覆難道不怕有一天也像商鞅一樣成了過街老鼠,或者根本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的思考呢?都將作以自斃。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歷史的教訓


我從小並不喜歡歷史,不是因為歷史上那些難記的年代及人名還有錯綜複雜的情節,是不確實;老爸跟我說歷史都是後一個朝代的人寫上一個朝代的歷史,因為當代人會被執政者左右,說不出實在的話;但後一代的執政者是從前一代執政者手中奪下政權的,也不會說什麼好聽的話;像中華民國就說清廷是專制獨裁又腐敗的政權,所以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將清政府推翻了;又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說中華民國是腐敗政權;甚至有些褒獎的也都受寫歷史時執政者的好惡作取捨,譬如說老共褒揚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就是為毛澤東後來的革命造反找藉口。所以我選擇學科學,理由是一萬年前水的沸點一樣是100攝氏度。
但這不意味我對歷史是一知半解的,從小我就受父親的教導不要盡信書,這書其實指的就是歷史,父親舉的例子是司馬遷,這個史上最偉大的歷史家因為替李陵叛逆一事辯解而觸怒了當朝皇帝漢武帝而被施以宮刑﹝原本是死刑﹞,所以他後來寫歷史像秦始皇焚書坑儒就是影射武帝的專斷殘暴,實際上主張焚書坑儒的是李斯,而且是將那些以各國文字寫的書焚去,只留下以小篆書寫的,這是書同文的政策之一;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要比秦始皇禁錮思想嚴重數百倍,所以司馬遷是藉詞批評秦始皇實際上是批評武帝。
我自己真實的體驗是從小就讀司馬光破缸救友及歐陽修兩條蛇的故事,稍長又讀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總認為這三位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兼政治家一定人格與學識都勝人一籌,但不想這三個人就是斷送整個宋朝的腐儒,他們有很深的黨派門戶之見,聯合起來幹掉主張新政的王安石,讓北宋因而滅亡;批評王政策的理由汗牛充棟,真正原因竟是青苗法要壟斷掉他們在民間的放貸。
歷史不能百分之百的正確紀錄實際的狀況,就會讓歷史變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羅生門,讓人們無從因讀史而獲益,反而作為混淆視聽的材料那就一點價值都沒有了;像最近有人將越南與台灣相比,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甚至將甘地神格化,拿他的「聖雄」之名冠在咱們反核的林義雄頭上,都是極不相稱的事,甘地所極力爭取的民族獨立卻是一個民不聊生混亂無序的社會,較之後來繁榮進步的香港真是無與倫比,如果歷史重演,甘地再生,他還會如此堅持嗎?甘地早年在南非為旅非印度人爭取權益,他難道不知土生土長的南非黑人也同樣沒有自主權嗎?這種以偏蓋全就不能拿「聖」這個字去形容,咱們林義雄稱得上嗎?
索性歷史再怎麼經過有心人的操弄都會羅列出來,這也算給那些犯罪留下了証據,讓後世人還能以正常的邏輯去評價;像毛澤東是一個熟讀歷史的人,他難道不知道他所掀起的文革會被後世人唾棄?把毛澤東從水晶棺材裡叫醒責問他,他的回答也只能是「我不知道事情會演變成這樣」或者「都是江青四人幫他們搞壞的」,這是卸責的話還是實情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領導者不能作控制不了的事,今日的反核亦然。

社會運動的鼻祖─甘地


甘地一生都為印度獨立而奮鬥,他以公民不服從、非暴力及不合作的方式與英殖民政府抗爭,一生入獄四次分別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共絕食十八次;他最悔恨的一件事是獨立後印度與巴基斯坦因宗教的因素分治成兩個國家,至今衝突頻起;於1948年1月30日被一名狂熱的印度教教徒刺殺身亡;他對後來南非的曼德拉及美國的馬丁路德‧金恩都深具影響。
甘地所創建的國大黨一直都是印度政壇上的重要政黨,印度的民主制度完全承襲英國,但卻沒有給這個文明古國帶來任何進步的動力,這個國家的宗教及種族問題比英國殖民問題還要嚴重;非暴力一直是他從事社會運動的宗旨,但自他以後的許多政治領袖都是遭刺殺身亡,種族間的血腥屠殺一刻也沒有平息過,如今印巴都是擁有核武的國家,他們的對象就是彼此。
從許多印度的照片上看到髒亂的街頭、擁擠的火車上站滿不買票的乘客,到處如蛛網般的電線橫掛天際,貧富差距是難以想像的大,請問這都是聖雄甘地想要為印度人民追求的嗎?他的國大黨仍在政壇上向人民耀武揚威;所以寄望一個人會給這個國家的人民帶來幸福,那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自我麻醉。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趙國人唐尚的朋友當上了小吏,過去在一起的其他朋友爭相告知此事,唐尚就說:這樣的小吏我是不屑作的。他那些朋友聽了都認為唐尚是個自大又沒能力的人,紛紛疏遠他;後來趙國首都邯鄲被魏國的軍隊包圍,陷入危急之際,唐尚自告奮勇的去說服魏惠王解了邯鄲之危,趙王封給他伯陽並聘為大夫,這才讓他的朋友對他刮目相看。於是有人就來向他求官,唐尚想起過去這些狐群狗黨把他看得比狗不如,就不急不徐地說了句調侃的話回答那位求官的朋友:「等魏惠王死了,我讓你代替他成為魏國的國君。」那人竟信以為真,再拜而去。
這則故事要說的是這社會上總有一些人對該相信的事不相信,卻相信不該相信的事,這就是蠢人的下場;譬如說我們對社會上不公不義的事都會用一種批判的態度去攻伐它,但一旦可用不公不義的行為獲取利益時,都昧著良心的去作;以往總嫌國民黨的官員貪污不夠清廉,而一旦自己當了家就不顧一切的也貪了起來,被揭發後還辯說國民黨貪了那麼多年,我們只貪這幾年而已。
又如台灣的經濟確實在這幾年都一直走下坡,名列四小龍之後,檢討起來就是我們與世界的接軌卻步了,有競爭力的產業因成本及聚落因素不再而外移,新形態的產業又因自己的閉關自守築起高牆讓人才與企業無法落地生根,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然而就在我們要開始突破僵局時,開始有了雜音,以各式各樣荒謬的理由阻止政府洽簽的協議,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阻擋國家的經濟建設,這就是我們對該相信的事不相信,卻相信不該相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