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不現實的國家認同


  國家一般認為是捍衛一國人民權利的機器,從古至今都以改良這部機器使其更符合多數人利益及減少部分人損害為目的而進行;但如今是否已符合人民的實際需求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係:
  一、國家雖為一元化的代表,但實際上其官僚機構或利益團體間存在著矛盾與衝突,最後作出不理性的決策來;例如環保與經濟常是相衝突的,地方與中央也有觀點不同的矛盾,甚至朝野也意見相左,可是往往決策是偏執一方的;如八輕、核電、服貿等議題。
  二、國家應該是理性運作的,因為它有更完善的諮詢及協商、溝通的系統,但實際上並不如預期的那樣,往往是虛應故事及矯枉過正;例如稅制、社福、健保等議題。
  三、國家應有預測、防範、妥善因應的措施,但事後發現不是毫無作用就是見林不見樹,例如救災、食安、人口老化等問題。
  四、國家擁有權力是為了解決問題,確保安全維護多數人利益的必要手段,但往往成為目的;例如代議士的言論免責權、司法人員的自由心証、首長的裁量權。
  所以人民是很徬徨的,一來他要相信國家是可以依賴的,一來他也要懷疑那是一部分人用來欺壓另一部分人的工具;社會分歧因此而致。衡量這個社會是朝正面或負面方向前進的唯一方法,往往是視社會在自我療癒上的機能是否發揮,如果它是正面鼓舞人心的,也許它就在往對的路上尋求改善,而如果它是故意擴大傷痕的,打擊人心的,那它就是導引大家往錯誤中墜落。
  近來發生的許多事都是如此的,例如食用油的掺假事件,從各種媒體的報導看來,人民希望的是有官員下台負責,還是防範類似事件層出不參窮,抑或是掺假與下毒等同的威脅人民的食安?監聽事件亦復如此,監聽需要更規範或是用來醜化政敵,抑或是掩飾犯行的障眼法?司法關說何嘗不是,它的界限為何已不是重點,相反的它已成為某些特權者相互酬酢的社交工具。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新價值


  土耳其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橫跨歐亞大陸之間,成為東西文化交會之地;它的歷史也讓人稱道,尤其史上著名的鄂圖曼帝國,消滅了有一千餘年歷史的東羅馬帝國,疆域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它也是伊斯蘭勢力的極致時期。但至十九世紀初終不敵近代歐洲文明的興起而沒落,甚至在第一次大戰前還受制於奧匈帝國,也因此在一戰期間參加德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在1911年與義大利的戰役中敗北,失去了巴爾幹半島的領地,又因俄國的加入,使鄂圖曼帝國徹底瓦解,連首都伊斯坦堡都亟亟可危,以致於激起了〈土耳其國民運動〉,驅逐了蘇丹廢除了哈里發制,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
  這個運動的領導人就是被稱為「土耳其人之父」的穆斯塔法‧凱末爾,他當時率領帝國的一支軍隊參與了加里波利戰役,成功擊退了登陸的協約國聯軍為伊斯坦堡解危,成了土耳其的民族救星。但他早年因參與反蘇丹的政治活動曾一度被捕入獄,後又遭放逐充軍,所以當他掌握了政權後,就趁機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運動,也稱為凱末爾主義。
  凱末爾主義的內容有六個方面,史稱「六矢」,與今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所提的「三隻箭」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六項主張分別為:1.共和主義,一定要建立以人民為主的共和國,取代以往的君主專制政體。2.民粹主義:民粹主義被定義為一種社會變革,由某些精英代表人民的普遍共識來引導變革。3.世俗主義:建立一個不受宗教影響的政治環境。4.革命社會主義:以現代的體制和意識取締傳統的體制和意識。5.民族主義:由土耳其人締造一個民族國家。6.國家社會主義:建立國營事業體系參與國家建設。
  凱末爾主義的成敗分別是宗教被排除在政治之外,女性地位的提升;但是它鮮明的民族主義色彩使得境內近1400萬的庫爾德人無法再保有自己的傳統,所以導致種族的衝突。而且它所演變而成的〈泛突厥主義〉造成中亞許多國家的動亂,例如中國的疆獨。如今土耳其的經濟表現能異軍突起,除了它所居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外,其在眾多伊斯蘭國家中政教分離及民主制度的突顯更功不可沒。凱末爾建立了土耳其人民新的價值觀,這也就是他能被土耳其人尊為「國父」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不是他在位期間創造傲人的GDP數字,而是他帶給了人民什麼新的價值觀。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兩個中國


  一個美國人18歲就加入海軍,在太平洋戰役期間是一名在航空母艦上的飛行員;日本投降時他在密蘇里航空母艦上親眼觀看麥克阿瑟受降,接著他隨第七艦隊進駐青島,並先後到過上海、香港、基隆、婆羅洲、檳城及新加坡,在青島期間甚至第一次見到當時的中國領導人─蔣介石。
  後來他退役回到學校,在哈佛及哥倫比亞大學修習英國及拉丁美洲歷史;1951年通過外交官考試,首站派赴吉隆坡,後又調往鹿特丹,1956年回華聖頓參加外交政策學院的短期培訓,次年到台中的美國外文語言學校學中文及廣東話,滯台期間歷經劉自然事件及八二三砲戰。1959年至1962年被調派至香港;後又回美正式進入美國國務院亞洲共產事務處工作;直到成為美國在華沙會議中的美國大使顧問之前,都是一般的基層人員。
  1966年至1974年期間一直在台北香港兩地的外交使領館中擔任參贊及秘書、副總領事等工作,直至1976年中美建交,他成為首任駐北京大使館副館長,期間甚至經歷唐山大地震、毛澤東及周恩來的過世。其後他參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及台灣關係法、對台軍售、美國在台協會的設立,並成為首任理事主席,任內歷經美麗島事件及林宅血案,與蔣經國熟識,最後在台北辦事處長任內結束外交公職,今年八月二十五日辭世,享年89歲,他就是丁大衛。
  丁大衛是他自取的中文名,從上述的經歷看來,他比一般現在在台灣政壇上的人更瞭解中國與台灣,甚至他的想法與作法至今都影響著台灣的命運,他不像曾擔任過兩岸重要外交工作者在卸任後總愛對台美關係及兩岸關係說三道四,有人說若當年沒有丁大衛,美國早就放棄了台灣,而中國也別想要回港澳,甚至改革開放也不會發生。他是站在美國人立場維護兩岸政權持續發展的關鍵人物,在他心底早就是兩個中國了。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隱含的意義


    GDP是一國的民間投資與消費加上政府的支出再加進出口的差額,有人將它分成四部分有人將其分為三部分,主要差別在民間消費與投資的部分是合總起來計算或分開來計算而已;其實這三部分因各國國情的不同所佔比例也不同,但都有一個趨勢就是民間投資與消費的比重愈來愈重,政府支出是由稅收來決定,目前世界各國政府都是赤字預算,要指望有大幅度的增加是不容易的,而國際貿易收支部分現在也都講平衡,要想如日本及中國有鉅額的盈餘似乎不可能。
    同樣是國內民間的消費與支出,也因為產業鏈完整與否、人口結構、社會制度的不同而有不同,例如德國、日本、英國就有很完整的產業鏈,幾乎一部車從原始到最後的使用都在國內完成,所以它擁有了整個產業的產出利潤,肥水不落外人田,GDP自然是紮實的;而像我們大部分的國內消費是靠進口,甚至有些出口還只是掛帳沒有實質的生產,那自然是虛空的。
   中國大陸也有只部分加工的微薄利潤,所以僅供農村就業而已,無法大幅增加產值的現象;中國的投資能維持不墜,有刻意扭曲的現象,房地產就是最主要的例子,雖中央政府打房,但地方政府與開發商及金融機構及炒房客已形成了一個食物鏈,不斷堆高泡沫;不過中國夠大,高額儲蓄率及政府的管控措施仍能控制泡沫不使其破滅,但這樣的惡性循環只會再拉大貧富差距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
    所以如何形成一個適合國情的產業鏈是經濟學家與政府應該積極籌劃的,像過去的加工出口業是成功的,但電子業卻又未必符合需要,我們欠缺這樣有見地的經濟學家來為我們規劃。

鮭魚返鄉的謬思


當年所有走出台灣的企業都不只是貪圖一時的低工資,有根本聘不到工的窘境,也有發展的問題;所以鴻海若不出走,不可能有今天的規模,頂新若不出走也不會有現在的成就;只是台灣走了鴻海及頂新卻沒有企業來頂替他們的位置,老百姓抱怨企業沒有良心及政府的縱容都於事無補,尤其「鮭魚返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更令人既憐又恨,可惡的是講民粹的政府竟然裝糊塗還假戲真作,結果出走時的小魚回來時竟成了大鱷,利用這裡人們及政府對他們不切實際的幻想,佔盡便宜,隨手還下毒害人。
有人說你這樣講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之嫌,我倒要向大家公佈一個事實,那就是自2009年後投資台灣的外資近五百億美金,其中至少八成是過去出走的假外資,他們回來沒有一家不炒地皮的,造成台灣近年房地產價格的大幅飆升。
我們不該視這些出走的企業為寇讎,但絕不該認為他們是救台灣經濟的良藥,是誰說要讓這些回台的資金免繳15%所得稅的呢?又是誰說要修改我們的基本工資本外勞脫鉤的呢?又是誰說自由貿易區內各項減免政策及管制要解除的呢?台灣政府及民間智庫想出來的這些招都是瞄準了特定的財團及企業,他們是幫台灣人的忙還是再一次幫財團企業壓榨我們呢?從過去的經驗看,他們眼裡從來沒有百姓,都是財團企業的狗。
政府的經濟政策絕不能為某一特定的企業量身打造,也不能寄希望於財團,認為他們會幫政府及人民的忙救經濟救失業救工資,他們從來都是野地裡的狼,聞腥而至,掠食而去。台灣這二十年來為財團扭曲得還不夠嗎?低稅率、低費率、一個幾乎破產的政府及一堆賠錢的國營事業,但從國會到議會仍然罵聲不斷,嫌政府浪費,福利不好,所以朝野一致的意見就是圖利財團壓榨人民。其實人民的心聲很簡單直接,就是如何增加企業財團的稅負,嘉惠老百姓。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科學的良心


  2005年法國公共電視第二頻道模仿英國廣播公司﹝BBC﹞所製作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票選活動,也製作了《最偉大的法國人》票選活動節目,第一名是戴高樂總統,第二名是細菌學之父巴斯德,同樣以科學家入選的是第四名的居里夫人,這兩人都是法國史上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的成就不只光耀了法國,也照亮了整個人類。
  尤其是巴斯德最值得人稱道,他以菌源論成名世界不說,還是發明以預防接種疫苗的方式治病的先驅,至今世界上最可怕的狂犬病及炭疽的疫苗就是由他發明的。他之所以要研究這個當時冷門的微生物病理學,完全是他三名子女死於傷寒的刺激。
  其實之前他一向是化學家,甚至是分子物理學家,發現分子有旋光性的科學家就是巴斯德,這是他在受僱一家葡萄酒廠研究酒會發酸的道理時意外從酒石酸溶液裡所發現的,自然發酵所產生的酒石酸具右旋光性,意思是光線通過該液體會產生偏右的折射現象;但是人工合成的酒石酸就不會有此現象,經過他以顯微鏡觀察,發現人工合成的酒石酸溶液裡分別有右旋光及左旋光兩種酒石酸分子存在,所以經抵消而失去了右旋光性。
  這種現象不只在酒石酸分子中呈現,甚至在其他的分子如葡萄糖、果糖及維他命C中都有此現象,於是這就是《分子不對稱性理論》的開創。如今許多檢驗物質是否自然生成或人工合成的理論基礎便是源自於此,所以「蜂密不純砍頭」的毒誓可不能亂發,拿稀釋過的蜂蜜水以雷射光照射一秒鐘就可檢測出來了。
  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卻在諾貝爾獎成立的那年1895年過逝,1901年正式頒獎又遺漏了史上這麼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實在遺憾。巴斯德不只發明疫苗還發明了〈低溫消毒法〉,若沒有這一項發明,乳製品業及更多的食品加工業都不會有今天的成果。他的〈鵝頸瓶實驗〉簡直就是把細菌以電子顯微鏡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使那個沒有電子顯微鏡的年代裡,讓人們真正相信細菌的存在。
  如果咱們研究科學的人都能告訴國人一些辨別食品真偽的知識,可能今天台灣的食品界也不致如此不堪,可惜他們都去作了黑心企業的顧問,專教些黑心蒙騙人的勾當,所以咱們只能跟著沉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