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

正義



    這個名詞來自西方的“justice”,正確的解釋應該是“適當的安排社會中的物與人”,所以“適當”就成了一種富有哲學與法學意義的觀念,值得不同時代,不同族群不斷探討的問題。譬如古時候無論中西都排斥商人,認為他們把農民的辛勤耕作拿來交易,卻獲得比農民更多的報酬,是一種不符正義的事;但卻忽略了商人要承擔運輸、儲存、損害的風險,所以現在人了解了這些,也許就會修正過去對商人的看法,這就是不同時代觀念的轉變,由原本的“不適當”變成了“適當”。
    由以上的例子,我們就了解了正義本身就隱含著一種“分配正義”,意思是把財富、權力、報酬、尊崇適當合理的分配;什麼是適當合理的分配原則呢?這就是人類幾千年來“政治”所處理的問題。除此以外,正義還應包括一種“應報正義”意思是對於惡行一種適當的懲罰,儘量使懲罰等同於受損害的程度,所以從古至今的刑罰如何適當量刑,是法律研究的範圍,至於其施行則涉及“政治”的作為;例如犯罪與被害屬不同法律管轄,則其懲罰如何符合“適當”原則等問題。
    台灣近來經過選舉沉澱,人們應該開始理性思考上述的兩項正義問題,一者是“分配正義”,一者是“應報正義”;就前者而言,國、民兩黨在過去都屬右傾思想的政黨,著重整體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分配正義,所以有利於企業主的法律如稅費減免、勞動派遣、無薪假相繼在企業遊說與政府推動下立法實施,而對保障勞工權益的法案則不是束之高閣,就是刪減到企業主勉強同意的情況下始能通過。
    就後者而言,立法與執法都未符合正義原則,甚至有人利用法律作為其脅迫與利誘的工具,以金錢構築的司法門檻也把正義擋到了門外。
    所以無論朝野都應摒棄選舉時的恩怨,攜手建立屬於台灣的正義,也才符合人民的期待。

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政治誠信



    周襄王因晉文公的勤王之舉使自己能復位,而心存感念,於是把陽樊、溫、原、攢茅四座城賜給文公作為答謝;但也跟現在法拍屋一樣不負責“點交”,只好由晉文公自個兒率兵趕走原居住人以完成接收。當時佔據原城的原伯貫頑強抵抗,還對原城居民喊話說晉文公接收陽樊,把那裡大人小孩都殺了,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藉以堅定居民死守的決心。
    晉文公見原城百姓不肯屈服,而天子的美意又不好婉拒,只好率兵攻城;不過他也不想在巴掌大的一座城上花太多力氣,就跟城裡喊話說:寡人就帶了三天糧,三天拿不下就撤兵,決不傷城裡百姓一根頭髮。到了第三天晚上,果然拿不下,文公就交代大夥打包行李準備回家;就在這當頭,從城裡跑出來的人說道:城裡的老百姓搞清楚啦!是原伯騙他們。晉軍裡就有人去跟文公反應說,再等等!城裡有變化了,不久就會自動投降了。文公仍堅持撤兵,理由是:我說了三天拿不下就撤,現在若不撤,我說話豈不跟放屁一樣?撤!
    果然天一亮,城外的晉軍撤得一個不留,百姓爬上城門樓子往外這麼一瞧,真的清潔溜溜,所以回家都議論著:怎麼人家晉文公說話算話,咱原伯淨拿瞎話嚇大家呢?大夥一合計,不管什麼原伯原叔的,派人去把文公追回來,讓他來給大家作主。
    這事傳得也快,衛國老百姓也得知了,都爭著要讓晉文公當主子;後來孔子聽說這則故事,給了一句話:攻原而得衛的原因是一個信字。
    到底文公說三天攻不下就撤兵是說給城裡人聽的,還是說給晉軍將士聽的,到現在弄不清;原城百姓討厭原伯說瞎話嚇大家,像有那麼回事;衛國百姓肯定不喜歡他們現成的主子。三件事關乎著從古至今的一切政治理論,就是對自己的支持者一定不能黃牛;對人民實話實說別唬弄;人民對執政者只講靠不靠得住。
    馬英九2008年給人民的承諾633沒有實現;承認九二共識被指賣台;但為什麼人民仍把執政權交給他?因為他不只說了一些“大話”也作了許多“大事”,人民固然覺得他的“大話”在膨風,但也覺得他作的“大事”是往這些“大話”的方向走,所以這就是人民認為他還靠得住的地方,無必然“硜硜然如小人者哉”。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偏見


 
    童話格列佛遊記是英國喬納森‧斯威夫特根據他當時的從政經驗所寫的一部暗諷政治的小說,其中小人國遊記就是針對當時英國的兩大政黨─托利黨與輝格黨的政爭而寫的寓言故事。
    這則故事中描述著小人國裡的種種荒謬,譬如說遴選國王以身高作為標準,理由竟是身長較高者較接近上天,可感受到上天的指示,成為宇宙的統治者,所以國王的身高可能只比臣子高一個指甲;官吏的選拔是以跳繩跳得高的人出任,誰跳得最高就可出任最高階的官員。喬納森以當時在英國政壇上以貌取人及拍馬逢迎的標準選拔人才作出的諷刺性影射。
    而小人國中為了吃雞蛋時從鈍端或尖端敲開而起的爭論,正是他對當時天主教與新教的對立而作出的批判。
    這些荒謬與無稽正是現實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偏見或該稱之為意識形態;影響著眾多人在某一種矛盾對立時尖銳、激化。但剖析這些意識形態的凝聚,竟如其表面一般的不可理喻。例如說到經貿策略,有人主張從世界走進中國,理由是中國對我們有敵意,不可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而實際上我們藉由中國向美歐市場輸出的比例高達五成,是否我們也要從歐美市場退縮呢?但當美國及世界各國都表達兩岸應維持和平,雙方對話的立場時,那就是中國威脅世界各國對我不利的發言。我們在戰略上應與美日結合成一共同防線阻止中國的武力侵略;但當美國表態支持某一與己不同的政黨候選人時,那就是美國已改變了其戰略佈署。
    在選戰中激化出來的語言如:“賣台”、“愛台灣”、“外來政權”、“侵門踏戶”、“不再愛用國貨”,都像對立一方從雞蛋另一端敲開一樣無法忍受。

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



   “君子行不貴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唯其當之為貴。”其實就是這次大選決勝的關鍵;政治人物“平實”的作風雖不能立即得到人民“驚為天人”似的崇拜,卻能一步一腳印的逐步獲得認同;馬英九2008年在民進黨貪腐與政局紊亂的情況下,獲得人民超高的支持贏得政權,顯示出當時人民的望治心切,希望馬英九能力挽狂瀾的一夕改變,但卻未如預期;但在朝野都對馬失望時,執政成績卻從米酒降價到免簽一一浮現,雖仍有不滿,但相較於蔡英文的政見中所出現的矛盾﹝減債與增加社福及地方建設﹞與不一致﹝反對九二共識與贊同ECFA﹞,人民還是以些微差距讓馬連任,這就顯示了人民對“平實”的信賴;也是“行不貴茍難”的品格要求。
    同樣地候選人在面對外界質疑時,馬與蔡的作風也大不相同,馬英九是站到媒體前來說明,並一一回答記者的詢問;而蔡英文則是遮遮掩掩。這就是“說不貴茍察”的真實懇切與虛無飄邈的差別,最後人民選擇了“誠實”。
    在馬英九與蔡英文的過往從政經驗來看,馬在法務部長任內起訴各地議會議長賄選案,在政務委員任內因白曉燕案以“不知為何而戰”辭職,在台北市長任內推動垃圾分類運動;蔡英文則在李登輝時代擔任國安會研究員為李擬定“兩國論”,在扁政府時代出任不分區立委、陸委會主委、行政院副院長職,也是扁政府重要的兩岸政策智囊,但其意識形態完全左右了政策的方向,使兩岸陷入空前的緊張狀態;所以一個人過往的執政經歷影響了人民對他們的印象,“名不貴茍傳”,最後人民在“務實”的項下圈選了他們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