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



    荀子說:執政者要心存仁愛;那麼所展現的智慧就是以仁愛之心作為基礎的,不施巧詐;禮制也是透過仁愛之心體現而更臻完備,不致虛有其表。所以王天下者首先講求仁德,然後才講求禮法,這也是順天應人的作法。
    荀子認為執政者一切以仁為本心,所施行的政策就能符合人民的期待;而不要只講求統治的技巧及表面上合乎正義的法制。最近美牛事件又搬上檯面,成為執政與在野攻防的焦點;很顯然馬英九是受到美國的一再威脅,無論是選前力挺選後要求回報,或者以此換取免簽的代價,都考驗著馬英九面對美方及國人壓力的因應能力。
    上一次美牛叩關的爭議是狂牛症,政府最後作出逐批檢驗及限制內臟、絞肉進口的規定,在立院也以修改食品衛生法來緩和人民的情緒;這就是執政上一種平衡的技巧,似乎表面上仍以維護國人健康為本,但實際上也已使美牛闖關成功;修法的內涵雖也高唱維護國人健康,但也不過是政治上的一齣戲而已。執政者在這個議題上展現的“智”與“禮”皆缺乏以“仁”為本的道德良心,所以才使人民對其厭惡。
    這一次美牛叩關,又有瘦肉精的問題;政府的動作似乎也不脫上次處理的模式,先組一個特別工作小組,集合專家學者開會,淡化瘦肉精毒害的疑慮,然後再部分擋駕部分標示的妥協式放行;想當然人民還是不會滿意這種敷衍的作法,也痛恨執政缺乏道德勇氣。
    以仁為本的作法就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執政者可不必以免簽、軍售、TIFA、中美關係等作藉口而屈服於美牛進口,而是應以維護國人健康為題,拒絕含有任何危害國人健康的美牛進口;其實我國一向仰賴進口牛肉,早年就對紐、澳開放,於理而言,不能限制同樣合乎標準的美牛進口,但如要國人接受含有危害健康的肉品進口,則於理不容;所以政府不該拐彎抹角的替有健康之虞的美牛找藉口,而是以嚴正的態度告訴美國人:政府不能以犧牲國人健康做為敦睦兩國關係的代價。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這句話是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說的,他意思是說社會上要以禮來作為行為的規範,而不要單靠法律,原因就是以禮作為行為準則,可使社會和諧,避免暴戾之氣。這也是古時候聖王治理天下的基本信念,無論事之大小,一律講求和諧的原則。但也會遇到行不通的時候,就不能一味的為求和諧而和諧,而完全不以禮法來加以節制,那樣的結果同樣行不通。
    禮與法都是規範人類行為的工具,法就像構築在是非邊緣上的一道牆,逾越了就要受到制裁;而禮像是與法平行內縮的一條界線,讓人意識這條界線隨時警惕人不要去逾越;在禮與法的兩道規範中存在著一段彈性空間,那也就是儒家所謂“恕”的容忍空間,讓部分逾越“禮”的行為及個人,能在未逾越“法”的防線時,就“修正”回來,同時得到社會的體諒與寬容。
    儒家認為這樣彈性的空間是必要的,也是社會維持和諧的基礎;但目的是維繫社會的繼續運行;所以和諧並不是主要目的,也不能因和諧而破壞了社會維繫的原則。
    最近藝人酒後失控的行為及事後一再說謊掩飾的舉措,受到社會輿論的強烈抨擊;甚至把藝人在節目中的言行都翻出來評論。有些人認為如此檢驗太過苛刻,也有些人認為這些藝人破壞了社會風氣,不值得同情。這個事件就是“禮”與“法”的最佳說明,當藝人在節目中大談超越禮所規範的言行時,社會是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但酒後失控甚至毆打他人就已逾越了法律的尺度。這時再以和諧要求社會容忍其言行,就是“知和而和”,失去了原則,也不能為大眾所接受。



    鄭靈公與公子宋及公子歸生三人都是祖父﹝鄭文公﹞的孫子,靈公因為是穆公的嫡子,所以繼承爵位;公子宋與公子歸生就掌政。公子宋有一回早上出門要上朝,半路遇著公子歸生,兩人就閒聊起來,宋指著自己右手食指說:打昨天這根指頭就不停地發顫;想必今天有美味可嚐
。歸生不信,宋就拿出使晉國時吃的石花魚及出使楚國時吃的天鵝肉、合歡橘,在嚐美食前食指都顫動的經驗為例說明,歸生仍舊半信半疑。兩人一進朝門,就遠遠聽到內侍急急忙忙喊廚師的聲音,宋就趨前問內侍喚廚師何事,內侍就把楚王致贈大黿﹝音元;似鼈﹞及靈公要宴請大臣的事向宋稟報。宋喜不自勝向歸生說:果然美味在此。
    等兩人上了朝,相視而笑,靈公見了不解便問:卿有何喜?歸生說:宋說他一有口福,食指就不聽使喚的顫動,臣本不信;可是剛才在堂下見內侍喚廚師,方知主君得一大黿要犒賞臣下,果然應了宋食指之驗。靈公開玩笑的說:靈驗不靈驗,還要取決於寡人呢?
    到了中午,果然靈公差人來邀宴,兩人欣然而入,待坐定,就由內侍一鼎一鼎的捧到大臣及靈公案前,輪到公子宋時,內侍才向靈公稟報說:羹已盡。靈公只顧著笑說:原來食指大動也有不靈驗的時候。公子宋惱羞成怒,跑到靈公的案前,二話不說,伸手就往鼎裡捏一塊肉往嘴
裡送,然後笑著說:誰說食指不靈驗的?說完就往外走;靈公見狀,把手上的筷子一扔怒道:宋如此無禮,竟敢欺到寡人頭上來了。當場不歡而散。
    後來公子宋恐怕靈公懲治他,就夥同歸生造反,歸生本不從,宋就到處放話說他與公子去疾合謀,準備叛亂,歸生才答應殺了靈公另立公子去疾,公子去疾拒絕,才立公子堅,就是以後的鄭襄公。公子宋有晉國在背後撐腰,所以躲過弒君一罪,而歸生卻因協助叛亂,遭殺害。
    這則故事不只說明公子宋的“妄”動引發的一連串動盪不安,也對鄭靈公“一意孤行”戲弄屬下而導致的禍患,有所批評。而今考選部長賴峰偉因去年尾牙宴時的不當言行,自行請辭獲准,也印證了官員的“妄”行是不論古今的;賴峰偉兩任澎湖縣長卸任後,由中央“安排”政務次長等職,然後又“提升”為考選部長,卻不料任內因開黃腔辭職下台,對中央這樣的“安排”與“提升”,外界也多所批評,與鄭靈公的“一意孤行”恰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把公職當作酬庸,正是今天官員違紀,政務推行不利的主因。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實施正義不可瞻前顧後



    最近監察院長王建煊說他願以院長換財長兩年實施加稅,以挽救國家的財政;新任國民黨不分區立委曾巨威也說應課徵資本利得稅,否則他不惜辭去該職;社會上一時瀰漫著賦稅公平的聲浪。
    反而贏了大選的國民黨內出現了退縮的跡象;譬如說新任財長劉憶如就在媒體逼問下拋出暴利稅搪塞;馬英九也說佔總人口0.7%的富人繳了國家46%的稅,以後不要再說富人都沒有繳稅了。其實應該說賺錢都應該繳稅,賺了錢沒繳稅才是大家應該檢討的,因為那不公平;資本利得不繳稅就不公平,譬如證券交易的利得不繳稅,而說成是證券交易稅本身已具有交易所得課稅的精神,就明擺著是唬弄老百姓,意思好像是說賭場對每一位賭客無論輸贏都抽了頭,所以就不需要再向贏錢的賭客討紅利似的;這就是所有不公平的來源。
    又有人推拖說課徵所得稅的成本過高,那更像是說銀行設保險櫃的費用過高,寧可擺著任人搶;都是為了不公平在找托辭。尤其現在外資持有佔市值三分之一,每年自股市獲利五千億,卻不用繳一毛錢,你想這合理嗎?如果政府任此不公義的事存在我們的社會中,又如何教大家要有正義感呢?
    讓稅制更公平的辦法及徵收的手段都不用我們老百姓費心,自有專家能解決,問題是政府的決心罷了。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遺產



    我以前在〈政治遺產〉這篇短文裡,以周文王將洛水以西之地去獻給商紂,請求他廢除炮烙之刑;商紂不領情,沒收土地,還把文王囚禁在羑里,以懲罰他先前侵佔商紂屬國的土地。其實這是文王聰明之舉,因為文王當時根本沒有名義討伐商紂,而且自己侵佔他人土地,也算一種冒瀆的行為,還地是不得不作的事;但如果就這樣把侵佔來的土地還給商紂,豈不什麼好處都沒落下,反而落了一個侵佔的惡名?所以思前想後,換了一塊差不多大小的地,且把“還”改成“獻”;且附帶條件為“廢除炮烙之刑”;不管商紂高不高興,畢竟能爭取到民心。可他此舉瞞不過聰明的商紂,表面上接受他獻地,等他一到朝歌,就五花大綁給押到羑里關起來,以懲罰他侵佔之罪。
    文王的如意算盤像似沒算到商紂有這麼一招,所以只好乖乖蹲在羑里;等刑期服滿,出獄時已是滿頭白髮的滄桑老人,等回到鎬京不久便過世了;武王在勵精圖治後,終於完成了文王的遺願─伐紂。
    武王之所以能那麼順利的伐紂成功,是人民的響應;而人民是因為感佩文王廢止炮烙之刑的用心及努力,且痛恨商紂的暴虐及同情文王遭囚禁的悲情,才那麼奮不顧身的投入討伐的行列。因此,我們要說文王給武王的遺產是民心;商紂雖也聰明,但畢竟沒有留下任何對子孫有價值的遺產。
    最近台灣有兩位商場上的鉅子不約而同地都牽涉到遺產的事;一位是王文洋為爭取父親遺留給養母王月蘭女士的遺產,與王女士的外甥孫女黃浿綺的監護人之爭,鬧上法庭。另一位則是航運鉅子張榮發宣佈僅留給子女現在在企業中的持股,其餘全數捐給基金會做公益。兩位鉅子對遺產的處理各有不同,其子女對父親所留遺產的態度也就各不相同;但每一個作父親的都希望他身後子女能比他們過去更有成就,所以能學周文王一樣智慧的留下遺產,是天下為父者的心願!

政治改革


 
    孔子五十歲以後回到魯國當官,從中都宰﹝相當於一個縣官﹞一直升任至司空﹝管公共工程的次長﹞,大司寇﹝司法部長﹞;地位僅次於季桓子、叔孫武叔、孟懿子﹝俗稱的三桓﹞。其實最先發掘孔子的是陽貨﹝也稱陽虎﹞,陽貨是季氏的管家,幫季氏看管采邑費;他趁季平子過世的機會,一舉據住了費,還綁架季桓子,迫他交出公卿的權力。由此我們知道當時魯國的政治情勢是:公室卑,政在三桓,而三桓又各自受制於其家臣。
    孔子出仕的目的就是要把公室﹝魯君﹞的權力恢復,抑制三桓;但對於同樣竊據三桓權力的家臣,也是孔子要消滅的對象,當然不屑為其賣力;因此才有論語陽貨篇,故意不見陽貨,且趁其不在家回訪的一段記錄。
    孔子想要削弱三桓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把他們被竊佔的封邑拆除城牆,解除武裝;而且這工作是要三桓的配合,也就是各自把手中掌控的兵力集合起來,一一去把封邑奪回來;這就是史上的“墮三都”。
    這一件削藩的政治工程最後功敗垂成,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魯定公的意志力,在墮三都的大軍遇到孟孫氏封邑成城的頑強抵抗時,不能堅持到最後,以致前功盡棄。二是三桓對孔子墮三都計畫的支持是出於無奈,當封邑一一被解除武裝後,又後悔挾持公室的能力不再;因此孟懿子才表面與子路的墮城大軍一起攻成城,然與家臣公斂陽已有默契,準備頑強抗拒。三是外國勢力的介入,齊國的黎鉏接到魯國少正卯的通敵情報,力勸齊景公派司馬穰苴率兵至郈城附近下寨,伺機而動;雖未得逞,但魯國這次削藩行動已造成國際間的覬覦,咸認魯國分裂將有利於各國。
    孔子的政治改革失敗正說明了執政者的意志力、改革動力的凝聚及內外情勢的掌控,三者缺一不可。這也是今日台灣要實行政治改革最主要的三要素。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勇往直前



    說到生命的起源,在西元1668年以前,無論中西都相信生物是由無生命的物質所產生的;像中國的荀子就說:“肉腐出蟲,魚枯生蠹”“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也認為:“魚是由淤泥及沙礫發育而成的”;這也就是生物學界認為的無生源論。一直到1668年一位義大利醫生雷迪對這樣的說法產生懷疑,他把腐肉放進兩組容器中,一組敞開,一組上蓋紗布,結果蓋上紗布的這一組沒有長蛆;接著他對長蛆的一組進行觀察,發現那是蒼蠅在腐肉上產卵,而卵孵化成蛆的結果。就這樣無生源論開始受到質疑,而支持生源論的學者逐漸增多,兩派人開始了近兩百年的論戰。
    直到1860年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以鵝頸瓶的蒸餾實驗証明了空氣中有許多微生物,那也就是造成許多無生源論者能“無中生有”的發現一些沒有來源物種的原因;這項實驗的結論是“一切生物皆來自生物”,由於這項結論等於把過去幾千年對生命起源的解釋都完全否定,因此使人類開始懷疑以往的任何論述,除科學以外,還包括人文歷史等各方面;好處是人類開始以更科學的方法來面對過去的經驗,壞處是否定成了人類面對任何事物的態度,在疑問未釐清前,紛亂不已,甚至影響了正常的運作。譬如人類對生命的起源否定了過去無生源論的說法,但生源論卻給人更大的疑惑─“生命到底來自何處?”,沒有找到適當的答案之前,人類甚至比以前更迷惑,所以在當時對宗教的迷信到達最高點,由於宗教所產生的對立也使人更加疏離。
   一百年後1953年一位美國大學生米勒,在實驗室裡以無機物合成了生命的基本單位─“胺基酸”;這個實驗的結果竟又使人類相信地球本身可孕育生命,無生源論從巴斯德理論確立後被打趴在地上,竟又奇蹟式的復活了。所以科學讓人更接近事實,雖事實可能還很遙遠;以科學方法來印証生命起源的各項論述,也不光是提供“相罵本”而已,其實過程就已豐富了人類的生活;譬如巴斯德在細菌為人類所提供的服務上,就創造了豐碩的成果。
    這無疑讓我們想起國父“知難行易”的哲學主張;那就是凡是我們認為是對人民有利的,就要不斷地去追求實現,即便困難重重,甚至事與願違,也還是以清晰穩健的態度勇往直前,不達目的,絕不輕言罷休。台灣的正義要實現,人民的幸福要確保。
                                                                                                                                    給新內閣的期許!

2012年2月5日 星期日

思想障礙



  火車的發明對人類的貢獻極大,十九世紀評斷一個國家現代化的程度,是以這個國家擁有的蒸汽車頭多寡及鋪設鐵軌的長度來衡量的;但很少有人知道,火車必要的鐵軌及蒸汽車頭在當初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碼子事;有趣的是鐵軌還比蒸汽車頭早了近四十年誕生,沒有火車要鐵軌作什麼用?原來在1767年時,英國發生鋼材大跌價,煉鋼爐停不下來,只好繼續生產,工廠老闆見每天生產出來賣不出去堆積如山的鋼材,不知如何是好,有個工人就建議把鋼條都作成 H 型,鋪在工廠的路面上,讓運礦砂及煤的車輛鋼輪能在軌道上走,這樣不但解決成品儲存的問題,也使車輛行走更平滑省力。
  1807年,有兩個英國人才發明用蒸汽機推動的車子,可是你想當時把一個鍋爐及要燒的煤都放在一部車上,這車該有多重,況且是在一般道路上行駛,所以雖發明了蒸汽機車,但不實用。一直到1814年,一位礦工的兒子叫斯蒂芬森的才把蒸汽機車放到鐵軌上行走,而且還讓蒸汽車頭掛上幾列車廂,這便是今日火車的雛型。
  自然科學界像這樣誕生的發明不知有多少,像三千年前埃及人發明了啤酒,與一般酒的區別是,不加蒸餾直接冷卻飲用;竟意外的培養出能抗其他菌種的抗生素來,但當時的人並不知道,一直到1928年佛萊明在綠色黴菌中分離出“青黴素”,才証明了埃及人當時以啤酒糟塗抹傷口的治療功效。
  自然科學較不具排他性,所以使人類的物質文明有很長足的進步;但涉及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的人文科學,卻充斥著優越感及歧視,甚至毫不見容;如果你讀西洋史,發現十字軍東征可以打一千年的仗;爭論資本主義發展到最後是否會由共產主義取而代之,所以東西兩大陣營可以冷戰四十年;就會發現人類要解決思想的問題竟如此幼稚的可笑;無怪乎今天台灣有一批人你問他兩岸統一好不好?他說不好;台灣獨立好不好?他也說不好;那兩岸和平好不好?他的答案仍是不好。你問他到底要什麼?他會說他當家什麼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