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科學分析

動物的長脖子從史前恐龍時代就有,而最近証實鳥類是從恐龍演化而來,所以鳥類中有許多長頸鳥類,如鶴、鸛、鵝等,哺乳動物中以長頸鹿及駱駝的脖子最長。長脖子可能是動物適應某種特殊環境的生存所致,因此這些動物有了共同的基因,絕非各自有各自的原因;所以從史前時代就有長脖子的需求,例如雷龍;長脖子到底是為了適應什麼樣的環境因素呢?可能是洪水,許多動物都溺斃了,唯有長脖子的動物躲過了洪水才因此有了如此適應環境的變異。所以別相信長頸鹿是為了吃樹梢上的葉子才長長脖子的。
這種分析才是符合科學觀察的分析,而不是遇到不同的境況作各自矛盾的分析,但政客慣用的手段就是遇到不同的狀況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例如民進黨選議長要黨員亮票,在立院選院長卻不准亮票。

兩岸經營


台灣艋舺民間當時口耳相傳著一句「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俏哥」的俗諺,張德寶是商號名,實際的創始人是張秉鵬,福建晉江人,以從事台灣與福建的貿易而發跡,當時稱這樣的貿易商為郊商,他們最大的生意障礙是台灣海峽上的氣候及海盜,張秉鵬就是結識了當時最大的海盜王蔡騫而從此一帆風順,成為艋舺首富的。
黃阿祿嫂是女性商人,本是萬順料館黃昭祿的妻子,料館主要以買賣木材為本業,尤其當時台灣有樟腦樹可銷大陸,而大陸有杉木可銷台造屋,後來阿祿嫂接掌後更將生意擴至南洋,因而成為艋舺第二號首富。
馬悄哥本名馬則振也出生於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本以捕魚為生,後來從事海上運輸業務,並擴及天津,運糧賑災的義舉為當時清廷所褒揚,賜藍頂花翎,從此進出兩岸各港口都受當地海巡官員的禮遇,於是運務更形興盛,成了艋舺第三號首富。
由艋舺三首富的發跡過程可看出其共通處:1.對外貿易;2.供需原則;3.官商兩利。而今許多政治人物卻刻意扭曲經營的原則,在兩岸間建立各種障礙,甚至還逆其勢的叫出「由世界進入中國」的荒謬主張,真是愚蠢至極。

以小事大之智


秦在統一六國後剩下北方的匈奴及南方的百越為其最大的威脅,所以秦始皇就派屠睢率五十萬大軍兵分五路進攻嶺南及閩越的百越族,當時百越中最強的四大支系分別為南越、西甄、駱越和閩越。但在征戰西甄時被夜襲的西甄軍大破,屠睢戰死,由副帥趙佗暫採守勢穩定軍心,次年始皇又派任囂為主帥重新發動攻勢,征服了西甄,將嶺南正式納入版圖,設南海、桂林、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尉,趙佗為轄下龍川令。
西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中原陷入戰亂,南海郡尉任囂病重,臨中前召趙佗來,分析了南海的形勢,命他遏止北方反叛軍的入侵,並自立為王抵抗中原起義軍的侵犯;果然趙佗依其指示殺了秦朝安置在郡內的官員,自立為王。其他桂林、象郡的越人也紛紛獨立,趙佗乘勢兼併,連交趾、九真也納入版圖。這就是南越國的立國之始。
南越國從西元前203年至西元前111年趙建德被漢武帝派兵勦滅為止共九十三年,歷經趙佗、趙眛、趙嬰齊、趙興、趙建德共五世,其中趙佗就在位六十六年,除了趙佗以外,南越朝中在位最久又深得人望的就屬宰相呂嘉了。
因為先前南越向漢朝稱臣,所以第二代國君趙眛就被迫將太子趙嬰齊送到長安漢武帝身邊充當侍衛,趙嬰齊早先在南越曾娶越女生子趙建德,但去了長安後又娶樛氏為妻,生子趙興。趙眛過世後,趙嬰齊回國繼位,卻廢長立幼,讓趙興為太子樛氏為后。趙興及樛氏在朝中傾向漢廷,建議比照內地諸侯向長安納貢稱臣,可是呂嘉一派掌權者卻反對,所以兩派就起衝突,趙興雖念呂嘉為三朝重臣,但樛氏以為非殺呂嘉不足以震懾全朝,因此乘漢使前來之際,設宴款待時舉發呂嘉阻撓稱臣納貢之議,一舉殲滅,但漢使猶豫不決,終使呂嘉率兵起事殺了趙興及樛太后,另立越女所生的趙建德為南越王,與漢決裂。
武帝聞訊大怒,發兵十萬兵分五路進攻南越,花了一年的時間終將番禺攻破,趙建德及呂嘉紛紛被捕;武帝平定南越後,設置九郡,悉屬漢廷。現在越南人仍奉呂嘉為其民族英雄,稱為保公,立廟祭祀;當然越南人這樣作是歷史歸屬的爭議;然而史記司馬遷卻對呂嘉留下了「呂嘉小忠,令佗無後」的評語 ,其實呂嘉誤判形勢使南越陷入亡國的命運才是真正的禍首,而今台灣有沒有這樣誤判形勢的政治領袖呢?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政媒矛盾


孫文向來被國、共兩黨人士所推崇,他是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建國之初採聯俄容共的政策,所以也被中國共產黨尊為革命的先行者。孫文熱衷革命完全秉持著拯民水火的初衷,建國後為了讓國家儘速步入正軌不惜將大總統職位讓給袁世凱,可謂公忠體國。
但他一生中卻被一件刺殺案所糾纏,以至留下污點。對象是清末連中秀才、舉人、進士三榜的黃遠生,後又赴日留學入日本中央大學攻讀法律,1909年回國,授予郵傳部員外郎兼參議廳行走和編譯局纂修官等職。辛亥革命後進入新聞界,並創辦《少年中國》周刊。並曾任上海《時報》、《申報》駐京記者。反對袁世凱稱帝也反國民黨,因此避走上海、日本、美國,卻在舊金山唐人街被革命黨人劉北海刺殺。劉嫌後來供稱受民國維持會林森指示,而其命令來自黨魁孫中山,動機是孫不滿黃遠生對革命黨人的批評,尤其批評孫以國家利益換取日本人的資金援助,影響了孫在海外華人間的聲譽。
一位政界領袖對媒體人的污衊報導竟以刺殺手段對付,在當時就曾引起海內外一片譁然,所有指責都指向國民黨及黨魁孫文,卻忽略了黃遠生有關孫文出賣國家利益的報導是否屬實,其實這根本是一則烏龍報導,當時日本的目標是北洋政府,所以逼袁世凱簽二十一條,引發了五四運動。二十一條中有部分條款是孫中山早前提出的若干出讓中國主權的條款為底本,如有關漢冶萍公司的條款及孫中山與森恪之間達成的以租借滿洲給日本為條件的秘密借款案。但因為孫未執政所以作罷,而黃竟以孫與日本未完成且片面的條款批判,顯然已失公允。所以媒體人炒作議題何只今日。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畏天


孟子曾說:「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這裡所指的「昆夷」就是後來漢武帝時派張騫出使的「烏孫」,周文王時這個民族尚在河西走廊與周比鄰,何以到了西漢武帝時就西遷至中亞的巴爾喀什湖呢?原來他們是被匈奴擊潰的月氏所驅離而至伊犁河流域的,其間也曾依附匈奴,後來見漢武帝數度擊潰匈奴又轉舵誠服西漢,最後被柔然所滅。
這個國家是徹底以烏孫族傳統文化建立的國家,國主叫「昆莫」,是一個與中亞大陸上許多其他遊牧民族一樣逐水草而居,特別會飼馬,其烏孫馬又稱烏孫天馬,曾是漢武帝想建立騎兵部隊最缺乏的一項裝備;不過張騫後來帶回大宛汗血馬轉移了武帝的注意。
烏孫歷史上最慘痛的記憶就是遭月氏的攻擊,連昆莫難兜靡也被殺害,繼主獵驕靡尚在襁褓被棄置荒野由狼哺育長大,後來被匈奴收養並復仇的傳說故事。因此烏孫族是個充滿對外族排斥的民族,堅持建立自己的國家;其實烏孫族本就不算是一個血統很純正的民族,在周文王以前甚至還有「混夷」的稱號,族內也大部分是塞族與月氏族的後裔,卻因為有著共同歷史上痛苦的回憶就聚集成了一種頑強的個性。最後終因內部血統的爭議而分裂成大小兩昆彌政治集團,分別由匈奴及漢廷所掌控,兩派人馬在政壇上相互攻訐,引發內戰;分裂的烏孫最終被柔然所滅。
烏孫的經歷與台灣有許多雷同的地方,首先兩地人民都蒙受歷史的痛苦折磨,一直為列強所控制,因此養成人民一種對外排斥的心理,由於內部的不合使得族群分裂,最後被他國所滅。此正接續孟子在本篇開宗明義時說的那段話:「‧‧‧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何謂畏天?台灣人畏天乎?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經略


張騫出使西域主要是幫漢武帝去拉攏西域各國共同抵禦匈奴,顯然兩次出使都未達成預期的目標,但意外走出了「絲綢之路」;如果漢朝自此經略西域,那早在公元前100年就先羅馬正教到達歐洲,東西交流也許就沒有政治、宗教、種族、信仰的分歧。
但張騫第一次所帶回來的汗血寶馬卻吸走了武帝所有的目光,武帝讓使者再帶二十萬兩黃金及一匹用黃金鑄成的寶馬到貳師城去向大宛國王購買;竟遭拒,以致派軍隊攔住漢使的去路並予以殲滅,武帝因而大怒,兩次出兵平大宛,一次由李廣利率兵征討,至大宛邊邑的郁成,兵敗退回敦煌,減員十之八九。武帝震怒,不讓邊境守軍放他們入關,一直等到一年後再調集兵馬征討,這一次大敗大宛兵。大宛王求和贈汗血馬三千匹,未料至玉門關時僅餘一千餘匹,武帝大喜。由此看漢武帝也只有逞凶之勇,沒有經略之智。
最近柯文哲對辦世大運的餐廳部分耗資26億卻只使用12天就拆除大為光火,但卻止於抒發情緒未見任何建設性的舉措,所以又是一次媒體成功的表演而無實際助益,豈不像漢武帝兩次征大宛一樣只有逞凶之勇沒有經略之智嗎?柯P在參選之初就以擺脫藍綠作為其競選的主軸,但當選以後參加獨派募款餐會,一再上政論節目批評國民黨,他是真的擺脫藍綠嗎?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會無好會


中國共產黨在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召開了一次參加人數達七千人的中央工作會議,來自全國縣級以上黨的領導幹部及軍隊、廠礦都派人來北京參加,剛好橫跨農曆春節,討論的內容是檢討〈大躍進〉運動,為什麼要檢討呢?因為該運動引起了大饑荒,三年的飢荒使得餓死人數達一千萬人以上,而造成這次飢荒的主要原因其實就是中共錯誤的農業集體化政策,但這次由國家主席劉少奇「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總結卻引起了黨內反毛與擁毛勢力的攤牌,最後釀成更大的災難〈文化大革命〉;如果以一般例行的中央工作會議視之則顯太輕鬆,如果視為是中共路線的分水嶺則毛澤東就要承擔大飢荒的責任,所以只好稱此次會議為〈七千人大會〉,不明顯毛與劉的鬥爭之始。
像三年大飢荒這樣的災害執政的共產黨不得不對人民有所交代,但劉少奇定調的〈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很顯然是將大部分的責任推給了強制推行〈大躍進〉的黨領導人毛澤東,而毛反擊說:「不負責任,怕負責任,不許人家講話,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採取這種態度的人,十個就有十個要失敗。」顯然是指劉少奇作為國家主席的人沒有一肩挑起失敗的責任,劉作為國際派走資派的領袖,抨擊毛土八路的作法,這也就是兩人的分歧點,毛是有政治敏感度的人,不能讓劉作出這樣的結論,所以把預定在1月底前結束的中央工作會議延期到2月7日,當時公認最懂經濟的陳雲弄清楚了這不只是路線之爭而是政治鬥爭,所以始終沒有說話;反倒是在軍中的林彪出來為毛緩頰,他說:「恰恰是由於我們有許多事情沒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而造成的,如果按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如都聽毛主席的話,那麼困難會小的多,彎路會彎得小些。」直到1966年再也掩不住劉與毛間的衝突,終於爆發了〈文化大革命〉,毛自稱:「七千人大會憋了一口氣,直到文化大革命才出了這口氣。」
為什至今中國共產黨或者毛澤東都欠中國人民一個道歉呢?就是這種一再不承認錯誤,還藉推諉卸責搞政治鬥爭,最後弄得天怒人怨的那種態度,甚至到今天為止中共對毛的評價依然避重就輕,對政爭所引起的人禍依然不願誠實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