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可愛非君?可畏非民?




    唐太宗曾引用《尚書‧大禹謨》中的一句話:“可愛非君?可畏非民?”,意思是人民所愛戴的不是他們的君主嗎?君主所敬畏的不是他的人民嗎?尤其作君主的人能循正道,人民才會推他為王;否則,就會棄他不顧;因此人民是令君主敬畏的。可見在遠古時期政治上就講“以民為本”了,但歷經了幾千年,為什麼執政者總是不能從人民所願?反而時常是違逆人民意志的呢?
    其實這是因為人民是會被蒙蔽的,狡猾的政客們可以利誘,可以某種意識形態分化人民,更可以製造某種假象欺騙人民,形成分裂對抗的形勢來維繫自己的權位;如果最近關注北韓情勢的人,就能從其中看到上述所說的三種手段交互運用下所創造出來的“荒謬”。
    但別顧著恥笑他們,也許在所謂號稱民主的世界裡也上演著同樣的戲碼;譬如希臘,國家的債台高築已使信用破產,所幸它仍在歐元區裡,各國深恐歐元區崩解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願伸出援手;造成希臘今天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政府一直漠視該國生產力逐步下降,產業競爭力衰退的問題,而一味的發公債刺激景氣,每一任民選政府上台都無意改善惡化的狀況,甚至在已不堪負荷的財政情況下再加碼,製造短暫的榮景,誰也不相信炸彈會在自己手中爆炸。這不就是製造假象欺騙人民嗎?或是以短期的利益籠絡人民呢?甚至分化人民,使一部分人相信“天塌下來都有人頂著”的荒謬,去抵抗一部分“唱衰”的人。
    無獨有偶的咱們台灣也有類似情形,分明政府債務逐步惡化,卻有人一邊罵政府不知撙節,一邊要健保凍漲保費,其理由卻是健保藥價黑洞未改善前不宜漲保費;要油電凍漲,中油台電營運未有效益前不宜漲價;蔬菜價格因盛產滑落時,批評政府辦花博花150億卻不願對農民補貼;農產品價格因季節因素上漲時,則說物價高漲薪水不漲,政府坐視人民過苦日子;選舉時說要由政府主導都更,選後因強制拆除,罵政府冷血無情,與建商勾結。結果是H5N1流行時,真有人相信他們說國產疫苗會打死人而拒絕施打;陸客來會影響其他國家旅客來台的意願;陸生來會佔盡台生的名額,搶佔我們的教育資源;當年那些出走台商都是沒有競爭力的夕陽工業,現在要政府本勞與外勞薪資脫鉤迎鮭魚返鄉。狡猾的政客可以一面像照顧弱勢般替農民向政府嗆聲,一面又唱衰水果價格要果農向政府抗議;一面阻止產業外移,一面發動工運、環運圍廠抗爭,私下裡收受企業回饋金。
    人民不是應該愛戴他們的執政者嗎?不是他會分化會操作議題,應該是他真正為人民著想,不計毀譽的改革我們的社會;執政者不是應該敬畏他的人民嗎?不只是他們有載舟覆舟的能力,而應該是他們都是你我的父母子弟,唯愛是念!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土地與資本的公義



    國父民生主義中的兩項特點,一是土地政策;一是國家資本。國父特別把都市與鄉村的土地作區別,並認為鄉村土地是農民的生產條件,所以主張平均地權,不准少數人壟斷土地,使多數人沒有賴以為生的耕地;在都市中主張土地漲價歸公,理由是都市土地的漲價是全民的貢獻,因此地主不可壟斷漲價的利益。
    民生主義中對土地的主張內容,在鄉村不准少數人獨佔,在都市中不准壟斷利益。因此政府要實現土地正義,就是對都市建地交易應實施實價課稅,並嚴格限制農業用地的非農使用。如這次文林苑的強拆事件,政府都更是協助居民改善居住條件,並釋放容積限制以增加都市土地的供給,但此美意若被少數人阻絕,又如何實現土地正義呢?台北市政府的強拆是否執法過於粗暴,可受公評,唯社會正義如無法依法實現,政府存在的意義為何?
    發達國家資本方面,主張具壟斷性質與關係民生至鉅的事業國營化,譬如交通、電力、電信等;所謂具壟斷性質者,就是該事業涉及的層面廣,如果開放競爭將增加經營的困難度及重複投資的情況,例如交通事業中道路鐵路橋樑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如由私人經營將產生操縱價格的情形,不利民生;所謂“關係民生至鉅”,指的就是民生必需物資如電力、能源、水等,這些項目產品如開放私人經營,會影響國家的競爭力。
    如今我們將許多應具壟斷性質的產業,分割交由民營企業經營,譬如高鐵與台鐵分離經營,公路客運與道路養護分離,甚至客運路線也切割營運,表面上各有專精,但結果是造成個別企業的大量虧損,以致無法提供完善的服務。在關係民生至鉅的油品項目自開放給台塑化加入經營後,消費者似乎也沒有從中得到利益,但卻將屬於全民利益的一部分拱手讓給了私人;其他如台電收購民營電廠的電力,都在自行發電的成本之上,根本就是圖利私營企業。而這次漲價風波把矛頭再度指向這些國營事業,嚴厲批評他們效率低,人事成本高,卻忘了政客干預的影響,已使國營事業失去了當初設立的目的。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台灣故事



    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舉台灣對國際人才採閉關政策,以致影響了投資環境,造成產業外移,最後導致連本地的優秀人才也要外移,才能有所發展;這也就是使本地國民名目所得下降的原因;所以在國內維持有競爭力的團隊存在,才能確保人才不外流。
    此段談話我們聽來,似乎台灣故事成了別人口中的負面教材,真有無限慚愧之感!其實在二十年前台灣就出現“邊緣化”的自我警告,當時李登輝還提出“新中原”及各種“中心”來因應;情況看來是沒有遏止住這個現象;當初的思維是想把企業鎖在國內不讓他們外移,影響了我們的競爭力;同時也不准高技術人力進入台灣,理由是不讓他們來搶我們的工作;結果我們的產品仍舊要進入國際市場與別人競爭,起初不如我們的國家因為採開放措施,使得人才流入,增加了競爭力;相對已見劣勢的本土企業見狀也只好外移,結果是降低了國人的就業機會,留下來的企業缺乏有競爭力的團隊拉拔,也只好以壓低工資的競爭手段苟延殘喘;這就是今天台灣工資無法提升的主要因素。
    當初倡導閉關理論的人現在換了一個立場,主張本勞與外勞脫鉤,吸引鮭魚返鄉。把以往的“加工出口區”換塊招牌改成“自由貿易港區”,像過去的“租借區”一樣,任那些國際壓榨集團予取予求的剝削低廉勞動力;這些沒有經濟政策規劃能力只有口號及奪權本事的人只想把台灣南部變成廣東東筦,偶爾跳死幾個人也無所謂,不就是他們的心態嗎?台灣需要的是能提振競爭力的團隊,以他們對企業的吸引力,使企業移入,並逐步形成聚落;而不是導入低廉勞動力來滿足缺乏競爭力企業苟延殘喘。
    曾經有人反對台灣留學生到東歐國家的醫學院就讀,然後回台考証照執業;像這樣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只是到國外求學,回台後一樣通過國家考試的人都要被排擠,更何況外籍人士?如果他還操普通話口音,那簡直與“共諜”無異。這種封閉的心態不除,只是一天到晚罵政府“萬物齊漲只有薪水不漲”難道就能改變現狀嗎?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菽粟如水火



    孟子說:使人民作好耕種的事,減輕其稅負,人民就可因而富足;若再使其按季節生產的作物飲食,生活上的各項費用都依禮節用,人民的財物就會用之不竭。有了富裕的生活條件,自然就會激發其內在的仁性來;譬如水火對一般百姓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在黃昏日暮時有人來敲門請求水火,是沒有人吝惜不給的,因為水火很充足。聖人治理天下就是要使百姓的糧食與水火一樣充足,那樣子百姓就會大方施捨給臨時有需要的人,仁性就這樣發揮出來了。
    儒家“先富後教”或“有恆產者有恆心”的論述都是最好的“安民”政策,至今也都是政府優先考量的政策內容;但最近的油電價格上漲或資本利得稅的提出,甚至健保費率將實施補充保費等,似乎使百姓在所得未增加之際,更形加重了生活負擔,以致怨聲載道;但我們如果細究這些政策的內容便不難發現,有些政策短期內雖對物價及人民負擔形成壓力,但長期而言是有助改善社會不公現象的,有的甚至關係到民眾的福利是否能繼續維持,所以對勇於面對一時調整期痛苦的政府,人民要用理智來分辨,並給予鼓勵才是。
    油電是我們生活所必需,政府也長期使其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以充裕民生;但因為我們也是以貿易出口為主要經濟收入的國家,所以企業也得到低價油電的好處,豐富了我們的就業機會;但近年來,企業的規模迅速膨脹,甚至有的擴張成跨國企業,企業雖得到迅速的發展,但就業機會卻沒有因而增加,甚至薪資不增反減,所以政府為了維持良好投資環境以利企業發展,進而增加就業及提升人民所得的用心,未能得到企業善意回應;適值國際能源價格上漲之際,政府對工商業用電及民生用電就應作差別調整以因應,這樣才是真正維護社會公義的良策。油品價格無法作差別性調整,因此以補助大眾運輸的方式,希望減輕其負擔。
    其實台灣在石油、天然氣或燃煤進口依存率是95%以上,相對欠缺資源,所以能源價格就只能隨國際行情浮動,斷無政府以全民納稅來吸收之理,也不符公平原則;但政府還是可以補貼及差別調整的方式來作平衡。油電的生產及使用效率也應該是政府所重視的問題,譬如政府鼓勵輕油裂解業所給予的優惠是否仍合宜?以內銷貼補外銷,污染留國內,利潤享股東的獲利模式是否該調整?日本斷然取消核電,我們是否要非理性的跟進?這不就是“食之以時,用之以禮”的新經濟思維嗎?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揭蔽



    人都會被事物的局部所蒙蔽而不明白全局的大道理。其實整治思想就能革絕這個毛病,而如果仍遲疑於偏見與正理之間,就會使人疑惑了。普天之下沒有兩種對立的正確原則,也沒有兩種對立的聖賢思想。現在看到的對立與混亂,必定有的正確有的錯誤。這其中導致錯誤的人,就是對提出正確原則及思想的人充滿了妒嫉,而故意站在對立面提出偏見所致。
    照理說他們所提出的偏見是很容易被識破的,也經不起考驗,但卻有一部分人也與他們同樣妒嫉那些提出正確原則的人,所以他們形成了統一戰線,把偏見也當作正理一樣吹捧,造成形勢上的對立;或者以另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去挑剔正理,更有的張冠李戴把不是事實的事也套在正理頭上,目的都是要造成混亂,使自我的偏見不受挑戰。
    近來政府檢討油電價格政策,認為先前緩漲的機制有不公允之處,所以調整政策為一次漲足;在野黨見政策改變,對社會造成衝擊,便火上加油的指責政府不照顧百姓,甚至引導民眾朝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缺乏效率仍坐領高薪的議題上去,藉此落差,擴大矛盾。
    依理而言,國際油價上漲導致國內油價也跟著調漲,是天經地義的事,至於政府的緩漲政策是否有助選考量確實值得檢討;但如果轉移焦點把上漲說成是不照顧百姓,那就是口水,具有煽惑群眾之嫌;國營事業員工待遇是否是造成虧損的主因,及缺乏效率都是可受公評的,但與國內油價掛鉤,說成是獨厚國營事業員工,就純粹是偏見了。
    但這種以偏概全的說法可附和其群眾,也能有效催化部分受物價上漲所苦民眾的不滿,其實這就是一種藉勢引導的策略,所蒙蔽者仍是那些懷有不滿的群眾。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父子爭訟



    最近在一個廣播節目中聽到彰化地院一個父子爭訟的案子,父親因早年不顧家庭,對親生的兩個兒子不聞不問,年紀老了,卻因為自己在養老院中積欠的費用,而轉向兩個兒子伸手,兒子因過去父親的棄養而不願支付,並向法院申告,請求依法排除遺棄罪的適用。
    這個案子讓我想起孔子當年在魯國作司寇時處理一個父子爭訟的案子,孔子把兒子關起來,三個月不聞不問,也不讓父子兩人相見,結果父親主動提出撤案的要求,孔子才將兒子釋放。在儒家思想裡是反對父子爭訟的,理由有二,一是這是倫常不是法律可以介入的;法律所能處理的範圍是互相沒有親屬關係的兩人純粹因為某一件事上的衝突,可由純理性的角度判斷是非,而父子是無法單純以一件事的是非作論斷的;另一理由是判斷的結果要以法律所規定的刑罰處治,在親情上以公開的法律科刑,不但不能消弭爭端,甚至更形撕裂,這本不是法律所要的結果;基於以上兩個理由,所以儒家反對父子爭訟。
    至於現今法律規定父母若有棄養、家暴、性侵等情況時,可排除遺棄罪的適用;像是符合人情之常,其實是與理不合的;如果以上述狀況排除子女遺棄罪的適用,就是對父母不盡責的一種處罰,試問法律可以由個人進行懲罰嗎?而且父子的“生養”關係會被法律斷然截去“生”而只剩下可以數據化的“養”,這是大大違背倫常的;若純以回饋的角度來看問題,子可以父養不養而取決於他是否也要履行養的義務,而父竟無法先知道子以後是否奉養而有所抉擇,這又是否公平呢?
    綜上所述,由法律訂定遺棄罪的排除適用就是不合宜的;孔子在子路篇中以“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來說明倫理是不能以循常法律來論斷的,而且還特别稱之為“直在其中矣”,這個“直”的意思就是自然。自然的道理是無法用簡化的法律來處理的,最多只能作原則性的規定。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荀子說:國家是天底下最好用的工具;君王是天底下最有利的位置;只要以正確的政治原則去掌握國家及君權,天下就會安定,人民感到榮耀,士人成就美好功名的源泉;反之則危險、恥辱,連作個平民百姓都無法如願;可見政治原則的重要了。
    所謂政治原則指的就是“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率領全國人民提倡禮義,而不加損害,絕不作一件違背禮義的事,堅持以禮義作為其中心思想,及主導國家運作的基礎,這就是仁德之人所帶領的國家;像商湯及周武王一樣,他們當初雖只有亳邑及鄗京那麼小的地方,卻能統一天下。
    雖然無法把禮義推行到盡善盡美的地步,然而卻能取得人民及諸侯的信任,所施的刑罰、獎賞、禁止、承諾都值得信賴,這樣的人講求的是使人民勞逸均衡,財政上積蓄,軍事上加強戰備,強調君上臣下的倫理觀念,也能稱霸天下;像齊桓公及晉文公一樣,雖然當初國家紛擾,卻也能震動天下。
    但如果只提倡功利,不致力伸張禮義,也不講信用,唯利是圖,與他的人民爭稅捐勞役的小利,與盟國行欺詐奪取土地財富的大利;這樣的人會導致離心離德,因為他們只講求權謀;像齊愍王一樣,當他們強大時就攻佔別人的國家,使那些被他侵略的國家團結起來反攻時,就國亡身死了。
    這樣的政治原則是由執政者自己選取的,因而導致的結果也各異;所以今天民主化了,人民是可以選擇他們的領導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只能由統治者決定他們治國的方法。人民所要選擇的就是以禮義為基礎建設國家的人,再不濟也要是個講信用的人,絕不能是以權謀治理國家的人。但人民有時是理盲的,被這些講權謀的人用一種顛倒是非的方法欺騙了,像我們曾有一位講了一百三十幾次不搞台獨的總統,現在所作所為莫不是台獨,他不只不講信用,還慣用權謀的整肅異己。另一位在鷸蚌相爭的情勢下當選總統,在他仍未站穩腳步時,以各種表面的提名或會見在野人士爭取支持,但都背後插刀;連任投票前發生槍擊案卻能作勢躲在寓所裡,任由各種傳言散播,以爭取同情票。
   

土崩與瓦解


 
    漢武帝時,徐樂上書給武帝說:臣以為天下之患,在土崩,不在瓦解,這是從古至今不變的道理。什麼是土崩呢?像秦朝後期,一個沒有任何武力為後盾的陳涉,也不是什麼名人望族之後,更沒有像孔子墨子的賢德,也沒有陶朱公或猗頓那樣的財富;只不過是一個從窮鄉僻壤中奮力一呼的小子,就有千千萬萬的人從四面八方來響應他;因為當時作為執政者的人不體恤民情,人民的痛苦不能上達,民間秩序混亂而政治上無所作為的三個因素提供了陳涉興起的助力;這也就是所謂的土崩。
    什麼是瓦解呢?像景帝時的七國之亂,當時這些分封的諸侯都擁有雄厚的武力,也擁有傲人的財富,足以號召其轄下的士民向朝廷挑戰,但卻無法對朝廷有所撼動,最後還被俘虜至京師;原因不是他們所擁有的力量不如陳涉,而是自先帝起嘉惠人民的德澤仍在,能夠安撫民眾不隨之起舞,所以那些為亂的諸侯得不到人民進一步的支持,因而功敗垂成,這就是所謂的瓦解。
    人民的力量是最後決定政權誰屬的關鍵所在;而人民有不安才會造成易動,易動也就容易引發土崩效應了,所以政府要消弭人民不安的情緒,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偉大的國家。
    近來政府為在野黨所炒作的美牛、文林苑、一國兩區、特赦陳水扁、物價上漲等問題所困擾,馬不停蹄的對各項議題提出解釋及改善之道,從媒體的大肆渲染,似乎還看不出“民怨”有下降之勢,到底這些所謂的“民怨”會造成“土崩”或“瓦解”呢?從上述徐樂所舉的例子就可窺知一二,由人民的長期不安所造成的易動,是會引發“土崩”的;而由特定政治團體所煽動的情緒,就只是“瓦解”而已。政府要能堅持以人民利益為先的改革,卻不要被一時的紛擾影響前進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