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枉為人何以為君



    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意思是說:大自然的規律是永衡不變的,它不為堯而存在,也不因桀而滅亡。用順應的態度去面對它就會得到好的結果;用背逆的態度去對抗它就會得到壞的結果。譬如倡導農事撙節開支,就不會貧窮;衣食足且多運動,就會健康;遵循季節變化則可避開災禍;這就是順應它所能得到的好結果,反之則得到壞結果。
    天底下不做而能成功,不求就能得到的事,是天的職能。即使其意義深遠,但身為人是不該多加思考這類問題的;雖影響廣大,人也不要想去干預;即使道理精妙,人也不要多花氣力去探究;因為人是不該與天去爭此職能的。天所掌理的是時令季節,地所掌理的是材料資源,人所掌理的是治理,天地人各有所司,互相並列,人如果捨棄自己的職司,而寄望與其並列的天地,那就是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枉為人了。
    古代的帝王喜歡祭天的儀式,其實是藉此活動彰顯自己的功績;現代的政治人物喜歡藉宗教廟會活動增加自己的支持度;都與他們的職司無關,寄望以此來增加聲望的企圖卻相同;若依荀子天地人的說法,無論上述的帝王或現今政治人物都不懂做人的道理。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勢亂者,雖勤不治。



    管仲說:家中有疑忌正室的妾,這是家亂;庶子疑忌嫡子,這是宗亂;大臣疑忌宰相,這是國亂;任官昏庸無能,這是眾亂。
    在封建時代確立繼承者是穩定政局的必要措施;但人有好惡,往往破壞既有的傳承制度,以致造成政局的混亂,這就是儒家講“正名”是一切政治基礎的道理所在;而今已是民主時代,政權是由人民經投票決定付予的對象,所以干擾選舉的作為便成為破壞和諧製造爭端的始作俑者;2004年的319槍擊案便是至今仍造成社會對立的關鍵因素,而當時的執政者卻為了繼續擁有政權,使此案在眾人疑慮中結案,不僅令人感到懷疑其動機,也使得台灣社會無法弭平裂痕,此便是今日一切亂源之首。
    財政健全小組會議僅決定要討論議題的先後次序,就被媒體渲染為政府將實施資本利得稅,造成恐慌;甚至會中官員的發言也被斷章取義為反對意見;財政部長會中皺眉蹙額的畫面及面對媒體一句“還早呢!”的發言,都或多或少使民眾質疑政府稅改的決心,此正顯露政府的決策無法一以貫之,正所謂“國亂”是也。
    農委會防檢局隱匿雞隻H5N2疫情,成為民眾質疑政府的施政,局長許天來甚至在內部會議及專家會議中都肆無忌憚的曝露其官僚式作為,此即是現在行政體系顢頇、怠惰、跋扈的面向,也是造成民眾無法感受政府施政用心的主要因素,豈不就是所謂的“眾亂”嗎?

去亂而被之以治



    荀子說:君子治治,非治亂也。這句話表面上的意思是說:君子治理符合禮義的國家,不治理不講禮義的國家。如此說法,難道君子就要看著不講禮義的國家繼續向下沉淪,人民受苦難嗎?當然不是,君子要把不講禮義的政體推翻,不符合禮義的法令廢止,不遵循禮義的風土民情抑制住;然後從基礎上建立禮義的規範及教化,君子的治理完全要符合禮義的標準,絕不含混不清;這才是荀子說此話的真正含義。
    前些天資本利得稅由財政健全小組提出後,頓時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股市也應聲下挫一百六十餘點,財政部長劉憶如立即出面滅火說,這只是提案,實施的方式及內容都尚待研議,距實施還有段不小的距離,外界過度解讀了這項訊息。這就是政府官員仍計較一時的民眾反應,忽視長期社會不公的現象,政府施政若短斤少兩的不敢徹底實現公平正義,就是為德不卒;在這樣的基礎上施政是無法長治久安的。
    “去亂而被之以治”正是今日政府該作的事;何謂去亂呢?“亂”指的就是不合禮義的現象;禮,宜也;義,正道也;炒地皮可不按實際交易價格課稅,買賣股票也不依獲利與否課稅,那政府就只能算是“地痞”、“荷官”見好收小費的份嗎?不宜也不符正道。把這些亂象都去除,以正道來建立新的制度,向人民召喚正義。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療饑不期於鼎食,拯溺無待於規行也。



    劉安在《淮南子》上對於從政要自最迫切最基層的地方做起,說過:“濟溺人以金玉,不如尋常之纆﹝音漠,繩子﹞。韓非也說:“百日不食以待梁肉,餓者不肯。”因此治國就是要以淺近易行為貴,而不要追求不切實際的理想境界。譬如說開放美牛事件,政府一直無法把不得不開放的理由向民眾說清楚,也不能把台美貿易談判攸關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因果關係講明白,就會像當初承認“九二共識”達成兩岸ECFA協議的政治風暴一樣,吵嚷不休。
    韓非說:智謀之士講的精妙高深理論,連智力高的人都弄不明白;而現在卻要在與平民有關的立法上,也搞這些弄不懂的道理,老百姓會信服支持嗎?像最近財政健全小組會議就決議要徵資本利得稅,其內容仍未研議妥當,但人民已被1988年復徵證所稅的陰影嚇得不知所措,這不就是韓非子說的道理嗎?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韓非子還說:唯賢者而後能行之,不可以為法也。意思是凡要經有才德的人才能做的事,決不能作為執政上的借鏡。近來在台北市文林苑的都更案,引發社會爭議;有些人質疑政府的手段霸道,有些人認為政府與建商掛勾欺壓居民,但仔細檢視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就不難發現政府依法行政的過程並無不當;而真正釀成事端的原因卻是政府處理問題的態度略嫌僵硬,缺乏溝通協調,例如拖延此都更案兩年多時間是在進行法律訴訟,政府也在等訴訟結果以進行更強硬的拆除措施,無疑地都在醞釀事端的擴大,所以由政府主導的都更案無法更具彈性,背後的主因就是政府部門中欠缺這樣能力的人;所以政府部門的施政不能依靠個人特有的才能,而是應把這些工作委由民間辦理,政府從旁輔助。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這句話出自《左傳》《鞌之戰》,主要說明齊晉在鞌這個地方的戰役,齊國戰敗,齊頃公到晉國去向晉景公謝罪,並願授玉,尊晉景公為王;景公沒有接受。後來孔子對這段歷史所下的評語,全文是: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至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意思是名位與代表名位的禮器是不能假他人使用的,這是為君者專屬的名器,也因此為臣者才能幫助您治理好國家;所以名器是您獲得臣子信服及其向您盡忠的憑藉,有了名器國家才能健全法治與社會規範,也才能彰顯公義,指引人民循正當的途徑謀取利益,也如此才能均霑其利以享全民,這正是為政最重要的原則呀!
    近來台北市文林苑都更案引發社會的討論,多數意見是譴責政府的強制驅離有違社會公義原則;其實大家如果靜下心來想,都市更新計畫若都碰到類似此種“釘子戶”的抵制,那如何發揮都更的效果呢?都更其實是都市土地的再利用計畫,這不是那些參與都更個案住戶的問題,是全國人民提升居住品質及實現住宅正義的手段,以往我們認為政府為了公共利益可徵收土地,但為何今天不能也贊同政府實施都更呢?
    財政健全小組近來召開會議,決定了稅制改革優先議題,把資本利得列為首先討論的議題,且獲得絕大多數與會學者專家的同意,對證券交易所得稅及土地按實價課稅達成共識;這就是實現社會公義最主要的作為,政府無論如何都不能退縮。
    為了因應國際能源價格的上漲,政府也打算調漲水電氣價格,但有些人就搬出台電中油的效益問題阻擋,並表示在未得到台電中油的改善前,拒絕接受調漲;這本是兩個問題,購油成本上漲本就應該反映在售價上,而這兩家國營企業的效益是時時刻刻監督並要求其改善的,兩者混為一談,本就不宜。況且政府的調價策略也已訂出“工商業漲幅較高,生活用較低”的原則。
    由以上三件事就可看出改革是會遇到阻礙的,但判斷為與不為的關鍵,就是“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的原則,遵循法律規範以實現社會正義,以符合正義的原則創造財富,以所獲的財富均分給每一個人。

偏傷之患



    荀子說:什麼是該追求的,什麼又是該厭棄的?是該取呢?還是該捨呢?有一權衡的標準:看到想要追求的東西,就先從各方面考慮它可厭的一面;看到有利可圖的事,也從各方面考慮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這樣權衡之後,再決定是否追求及厭棄。往往人們的禍患都是只看到事物的片面所造成的,而不考慮它可厭與危害的一面,因此而失足;全是片面而受害的呀!故所謂“偏傷之患也”。
    最近,在教育界爆發的兩件醜聞,一是國中小學校長學童營養午餐的集體受賄案,一是台大、台師大、政大的教授以假發票冒領國科會研究經費案;兩案都涉及多位校長及教授,而他們又都是引領學子的師長,頓時使教育界為之蒙羞。
    行之有年的收賄及冒領行為,為什麼這些為人師表者不能稍作思考,判斷其可厭的一面及事後的危害呢?以其智慧只要稍作考慮,便能立即辨別,但也都患了偏傷之患,以為這是不足為道的,以為這是可權宜變通的,以為這是不必為人知的;其實這些“以為”都是為自己的貪念所設想的“藉口”;因此這兩案所給予我們的教訓應是:受過良好教育,甚至現在正帶領學子的教育家們,他們對於不法的利益也無法因其渾厚的學養而拒絕之。令我們擔憂的是他們所教育的這一代將如何面對誘惑。
    政府所要作的事是把教育界這些害群之馬清除出去,還教育一個清明的空間。政府更要戒絕以經費控制學術的心態與作法,把髒手伸回來!

泯滅良知的後果



    有人說只要使人不以侮辱為恥,就能使人不爭鬥;意思是說外來的侮辱會使人憎惡,而爭鬥就是憎惡所驅使的,只要把侮辱產生憎惡的程度降低,甚至漠視,就自然可消弭爭鬥了;譬如作為滑稽演員的人在台上被人戲弄卻不憎惡,因此不爭鬥。
    最近吳淑貞女士就在南部某電台對民進黨籍立委喊話,要他們聯署特赦陳水扁;甚至略帶恐嚇的口吻說:過去競選時,哪一個不是拿布袋開房間分錢,現在她手頭上還有當年這些人的名單,若不支持這項活動,她就要公怖這份名單。此節目錄音帶公開放送後,在政壇引起一陣譁然;尤其對民進黨現任公職者更是一種要脅;經過一番討論,由總召柯建銘對外宣稱:民進黨關心前總統陳水扁,但特赦有其法律要件,是總統權力,民進黨無法作成任何決議。此聲明避重就輕,一來不願在吳淑貞的要脅下聯署;二來卻也不敢面對公佈名單的後果。
    這就涉及民進黨內曾接受阿扁“金援”的政治人物是否把接受阿扁金援當作是一種“恩賜”,有恩不報確實不符台灣社會的人情標準;但如果阿扁是代轉支持者政治獻金,那又何必“有愧於心”?或其“政治獻金”根本是不法向企業“勒索”或以國家公器“交換”而來的不義之財,何以還要自認是不法集團的一員而捨命力挺呢?其實民進黨政治人物所憂心的正是今年高雄前鎮小港的歷史重演,這也是吳淑貞可予取予求的原因。
    對綠營支持者或政治人物而言,以往為了意識形態對抗而扭曲的是非正義被棄置不顧,刻意以司法追殺政治迫害來描述的扁案,無疑成為藍營所加諸的侮辱,提升內聚的鬥爭意志;而今所受制於吳淑貞者亦正是此自欺的虛妄,能不悔乎!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君道



    君道的意思是為君者能夠把人組織成社會群體的意思;所謂社會群體就是一個有機的組織,能夠養育、安置、治理、分別人的社會。為政者能善於養育人民,就能使人民生活無虞,而得到人民的親近;善於任用安置人的執政者能把社會上的各種機能健全起來,使人民不感到潰乏無濟,這樣的執政者,人民喜歡;善於治理的政治家能有辨別問題本質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人民安心順從他;善於把人民喜惡意向作各種分別的政治家,就能選擇作最符合多數人利益的事,自然受到人民的讚譽;這便是執政的要領。
    最近大家在經濟議題上討論較多的話題是本勞與外勞基本工資脫鉤的問題;社會上有一部分人認為台灣若要恢復以往的經濟榮景,便要吸引台商鮭魚返鄉,使現在在中國大陸已逐漸失去外銷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吸引台商能重返台灣,振興我們的製造業,解決失業問題;而為了要讓返鄉台資企業有更大的競爭力,便主張外勞與本勞的基本工資脫鉤。
    這些人的見解其實似是而非,試想:在中國大陸或東南亞等工資低廉地區都無法因應競爭的廠商,適合再引進台灣嗎?本勞與外勞基本工資脫鉤,外勞不是也來自這些低工資國家嗎?若來台的外勞工資還比不上其在本國的工資水平,他﹝她﹞又何必離鄉背井赴台工作呢?其實主張本勞與外勞脫鉤的人多是現在台灣僱主,他們根本是想壓低目前外勞的工資以降低成本,也無意增聘本勞或增加本勞的薪資。香港是實施差別工資的地區,但多年來沒有提升本勞的待遇,也沒有因而增加就業機會,所獲得的唯一美譽是“最不善待外勞的地區”。
    兩岸的經濟整合,產業垂直分工已是多年形成的架構,不易變更;而展望未來在以大陸為市場的經濟新結構中,台灣必定是以創造新經濟模式的方式發揮靈活彈性及優質深入特性的產業為主。政府及民間都要以培養這樣特性的勞工及企業作為下一個世代台灣競爭力的先鋒。

取信於民



    古時候還沒有紙,契約借券都是寫在竹簡或木簡上的,雙方把名字刻到簡上,再對剖成兩半,各執一塊,以後要驗證時,就把竹簡或木簡拿出來,合在一起,竹簡核對竹節的地方是否吻合,木簡以木紋核對;這就是古代人驗證信用的辦法;其實這些辦法都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礎上,為了昭信,以此來驗證。曾幾何時政治人物也開始用這些能昭信的辦法向老百姓証明自己的信用;所以現在留存的古蹟中,把主政者的誓言刻在鼎上,刻在石頭上,現在回想起來,豈不是一件諷刺的事。
    但儘管刻在鐘鼎山林的各式象徵永恆的物件上,也照樣說變就變,因為只要執政者喜歡用詐術權謀的,跟隨他的人就能搞出各種把戲來騙老百姓;以前有一個民意代表,質詢官員的時候,手拿一捲錄音帶,說裡面錄有官員不法的事証,後來司法介入偵查,他說錄音帶搬家時搞丟了;這樣的議員,最後還是能選上總統。
    另有一個競選市長的候選人在選戰打得最激烈時,公佈一捲錄音帶,裡面有對手與一女子曖昧的對話,還找來一個有幾十年信譽的教授証明錄音帶中的男子就是另一市長候選人,選舉結果由揭露醜聞的候選人獲勝;可是幾個月後經專業單位的驗證是偽造的,那位誣陷對手的市長當選人後來當上了行政院長,也選過總統。
    對照過去的政治人物把政治誓言刻在物件上,現代政客偽造出證據來打擊對手,其對象都是老百姓;經過了數千年,好像老百姓都沒變聰明;現在上述的其中一個要老婆放話“誰敢不聯署特赦我老公的,我就把當年拿布袋開房間搬錢的名單抖出來”;另一個出來說:“當初說退出政壇是幽默啦!”決心拔劍再戰。他們的人格比一塊竹片都不如。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人主之患



    荀子說:現今作為人主的最大毛病是:提拔了賢能的人去作事,卻和不賢的人去找他麻煩;讓明智的人提供意見,卻與愚蠢的人非議他;任用品德好的人,卻與骯髒邪惡的人誣陷他;這樣是無法讓政治成功的。
    以前人稱的“人主”就是現在的人民;我們以選票選出了我們心目中覺得“賢能”的人,但卻在國會殿堂裡,以選戰中的政敵來“監督”他們;結果是把選舉中的對立拉進國會殿堂裡繼續爭執;這樣透過選舉的民主政治有意義嗎?譬如選前“九二共識”的爭議,選後“一國兩區”的吵嚷,稍微的改變是“馬特首”變成了“馬區長”。
    政府千方百計的從社會上挖掘出明智之士來為民服務,偏頗的媒體以似是而非的言論來批判他們;不是以非智的心態否定智慧嗎?為了反對政府將開放美牛,把無辜的豬農拉進來抗爭,政府牛豬分離,嚴格標示的宣示無效,反對黨每天毒害消費者禍害農民的反智文宣甚囂塵上。
    為了政治上的平衡效果,硬把市長的特別費與總統國務機要費掛鉤,三審定讞無罪與一二審判決有罪的原因是司法人員“西瓜偎大邊”及“操弄司法”的結果;可以無所顧忌的在任內大肆舉辦子女婚禮,囊括政商名流,收取“禮金”;以國家公器向私人輸送利益以換取“政治獻金”;這些“作為”都可與“非法黨產”平衡。
    原來我們所驕傲的“民主價值”竟是這般不堪入目,而我們卻譏笑別人的“特首”選舉。

至道大行



    荀子在《君道》一文中,清楚描述最好的政治原則就是:推崇禮法,使國有常規;尊賢重德,使臣下知道該努力的方向;集合眾人的智慧公正審查與人民有切身關係的法案,使人民不懷疑;一切制度都以獎勵勤奮的人懲罰偷懶的人為原則,使人民不存在僥倖怠惰的心態;聽取各方意見,明察一切原因的根本,以理性的態度說明自己的決定,使人民信服。
    最近綠營人士要發動聯署特赦陳水扁的活動,對象就是唯一有此權力的總統馬英九,策略是策動藍營內重量級人士及馬的恩師孔傑榮,響應這次活動。這個活動目的雖是特赦陳水扁,但實質上是想利用輿論製造壓力;若馬不就範,就冠以不人道,堅持對立,製造仇恨等各種極盡分化的手段詆毀。
    姑不論這種技倆是否奏效,就馬總統所應遵循的政治原則是否符合特赦陳水扁,作一探討:首先陳水扁至今身繫囹圄,除了定讞的龍潭購地案外,還有諸多司法案件仍未釐清,是否能以特赦來終止所有法律的適用?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陳水扁身為總統,其所犯案件又多屬貪瀆案,既已由司法加以追訴,若不釐清就加以特赦,對司法威信的傷害將無以彌補;如此破壞國家的法制,當然不符合政治原則。
    另扁案中牽涉許多當時在職公務人員,若不能以本案作為廉政的示範教育,無以對廣大公職人員交代。又扁案成為在野黨政治炒作的焦點,政府的態度更應秉持是非探究到底的決心,否則如何確立政府行政的立場。
    在野黨以此案作為化解藍綠對立的指標性案件,更是極盡政治算計的陰謀,試想扁案在司法審理過程中停止,無法水落石出,不正坐實了馬英九利用司法迫害陳水扁的謠言嗎?屆時綠營支持者能原諒曾迫害阿扁的人嗎?藍營支持者又如何諒解棄守司法正義的總統呢?
    扁案要得到台灣人民的諒解,不在擁有特赦權的總統身上,在阿扁如何誠實面對司法及對犯行的悔悟,其支持者理性請求社會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