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共識



    齊襄王在田單的輔佐下復國並即位,但對這樣一位功過其主的臣子,襄王心中有著一股疑懼,他時時刻刻都擔心田單取而代之。有一次要渡河,見一老者涉水,冰凍的河水讓老人渾身發顫,站在水裡抖擻,寸步難行,田單見狀,就馬上脫下身上的皮裘給老人穿上。站在不遠處的襄公看了有些吃味地說:田單如此籠絡人心,分明是想謀取我的國家嗎?他一旁的親信聽了,馬上看看左右,並向襄王比了一個“勿言”的手勢;但當襄王走下幾階石級時,就發現一個叫貫殊的人站在那裡,襄王問他:你剛才聽到我說什麼了嗎?貫殊點點頭,表示都聽見了。襄王見貫殊神色自若,不像有所隱諱的樣子,就當是自己親近的臣子般問道:你認為我該怎麼辦呢?貫殊不疾不徐的回答說:王不如順勢當作是自己行善;好好嘉許田單,並向眾人說:寡人正擔憂百姓天寒無衣,而田單就把自己皮裘脫下來給老人穿,正合寡人之意呀!這樣田單的善行就變成了大王的善行。襄王聽了,很是認同。
    這則故事是說明一個領導人不要與屬下去爭功,而要讓屬下充分發揮其才智,因為屬下的成功就是領導人的成功。
    台灣剛結束一場激烈的選戰,雙方差距自開打以來就糾結在一起,難分軒輊,可是最後由馬團隊勝出,原因很多,其中在領導風格上就有些不同;首先姑不論這次選戰中兩岸議題的主軸“九二共識”是否真正贏得民心;先說此共識本身當初並不是馬英九個人的創見,甚至綠媒還播出當年馬親口說沒有共識的畫面反駁馬,但一旦此共識漸漸成為兩岸間取代一中原則的解釋後,就真正成為了共識,馬也將此列為國民黨的政綱;這一點証明馬英九能接受曾經否認過的意見。比較蔡英文所拋出的“台灣共識”在選戰中就顯得突兀,甚至許多黨內同志還搞不清楚共識的內容,這就是政策的形成,蔡未能遵循由下而上,充分溝通的原則。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正港的台灣人



    趙簡子要從年長的伯魯及年幼的無恤兩人中選一人繼承自己,於是他在兩竹簡上各寫了訓詞交給他們,要他們熟記上面的文字,過了三年後,再把他們兩找來,問他們是否記得當初交給他們竹簡上所記載的文字,伯魯早不知丟到哪去了,更別說記得竹簡上所記載的文字了;而無恤卻能背誦,還不時都攜在身邊;於是趙簡子認為無恤比較賢能,所以就讓他來繼承,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趙襄子,使趙國成為強盛之國。
    若從狹義的觀點上看,趙簡子選用繼承人以是否遵照自己所交待的事為基礎,似嫌刻板;但若從廣義的角度來看,趙簡子就是在找一位能傳承其立國精神的領導人。無論專制封建或自由民主的時代,容或治國的理念及方法可有不同,但立國的精神卻是這個國家及所有人民所依循不可須臾廢弛的根本。
    今台灣又面臨選擇新的領導人,人民有這樣的選擇應該多麼慶幸,但經過了四次這樣的選舉,似乎都沒有使我們基本的立國精神更加明確;連勝文在政論節目中有這麼一句話很精典─“別的國家都在選一位能帶領大家的領導者,而我們似乎還在選我們是怎樣的一個國家”。言下之意是我們仍糾纏在對國家的認同上,很是可悲!
    難道說這是台灣特有的歷史因素使然,或者該說是我們的領導人總是用一種連他們自己都不肯定的信念在帶領大家呢?最近電視台常播放李前總統在1996年就職演說中說道:“兩岸中國人打中國人是歷史悲劇,登輝主張海峽雙方致力結束歷史悲劇,開創中國人幫中國人的新局!”,但今天他站蔡英文的臺,他喊的是“我是台灣人”,難道在台灣參與這次選舉的人有哪一個不是台灣人?這就是他利用“台灣人”來暗諷馬英九不是台灣人,會賣台,挑動族群意識以遂行其分化的意圖。
    今天台灣人不應再在這種族群意識的泥淖中躊躇不前,要像王雪紅說的:作一個真正認真打拼,為台灣社會作一個對下一代能負責的台灣人。這也才是“正港的台灣人”。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審時度勢



    楚襄王曾在齊國當人質,他父親楚懷王過世,他便以太子名義要求齊國放他回來執政,齊閔王趁機向他索取五百里的土地,襄王為了登基,只好答應他。回國以後不久,齊國就派使臣來索討土地,襄王只好跟上柱國子良說:寡人為了回國繼位,所以答應割讓五百里的土地給齊國,如今債主上門要債來了,該如何是好?子良說:君無戲言,否則齊國擁有強大的軍隊,恐怕對我們不利。
    等子良走後,又召見昭常,楚王問他意見,他說:千萬割不得,只要一開此例,那其他諸侯國都會來向我們施壓;我們必須堅守不割地的原則。
    昭常走後,景鯉晉見,楚王又問他意見,景鯉說:齊國最怕的就是秦國了,只要我們請秦國出面協調這件事,齊國就會退讓。
    襄王問了三個臣子,解決問題的辦法竟如此不同,只好再問慎子,慎子問前面三位大臣的意見,襄王把他們的意見都告訴了慎子,慎子毫不遲疑的說:那就三策並用。襄王一時不解,慎子解說道:既然子良認為大王不可食言,就讓他去齊國交割土地;昭常拒絕割讓土地,就讓他率兵堅守;景鯉有把握能請秦出面,就讓他去請秦國遣使來斡旋。
    果然,子良到了齊國要交割土地之際,齊國邊境的守將回報說楚國嚴兵峻守,不讓齊國的軍隊進入,齊閔王責問子良,子良也感到莫名其妙,請閔王派軍懲罰拒絕交割的守軍,等齊軍大軍到了邊境時,秦國也派了大軍到來,秦使對齊王說:楚國是我們秦國的盟邦,寸土之地不可失,如果齊國要強取,秦國是不會坐視的。齊閔王向來畏懼秦國,見使者的態度如此強硬,只好打消原意,班師回朝了。慎子以楚國三位臣子的意見折衝後,讓他們各自作自己以為可行的事,因此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這就是審時度勢的最高境界。
    台灣在政治上有許多先天的束縛,例如國內的統獨意識對立;中共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國際間對台海局勢穩定的特殊要求;都使得我們的處境敏感且艱困;但自從馬英九提出兩岸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策略後,兩岸簽署ECFA,進行經貿、文化等交流,已大幅降低了彼此的敵意,且有利兩岸更進一步的發展;在國內也由於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主張,使國內統獨意識對立的情況也大幅消減;至於國際間更是消除了對此地區不穩定的疑慮,連美日都肯定九二共識維繫台海和平穩定的貢獻。所以這是三策並行,畢其功於一役的良策。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權勢



    慎子以為權勢是唯一能讓人屈服的東西,拿堯作例子,若沒有權勢,連三個人也管不好;而夏桀有了權勢卻可以奴役天下;所以千古以來人都是要爭取到權勢才能作事,賢能才智是以爭取到權勢與否而定的。韓非就反駁慎子說:賢能才智與權勢是兩回事,賢良的人掌握了權勢,可以使國家治理得好,像堯一樣;而如果讓不肖的人去掌握它,則國家就要分崩離析,像夏桀一樣。
    這兩派人的意見到現在還不斷爭論著,莫衷一是;持慎子一派意見的認為要先爭取到權勢再論如何使用它;所以專制時代要靠革命、諂媚的手段取得,無所謂善惡;到了民主時代,就要靠各種能獲得選民支持的辦法取得,也不用計較手段卑劣與否;差別是取得權勢後如何使用它。
    韓非認為賢能才智是人的本質,權勢是治理人民的工具,兩者並無必然關係;所以在專制時代,賢能的人是憑自己所展現的能力與品德獲取執政者的青睞,然後治理人民;到了民主時代,仍舊是受到人民的信賴,交付給他權勢,使他為更多的人謀福利。
    若從歷史的角度看,歷史上似乎稱得上治世者並不多,大多平庸無奇,若照慎子的說法,統治者一天也沒少過,而都非賢能才智者,所以治理的成績一般;他們的權勢都是世襲而得,也不是靠能力取得,即使到了民主時代,人民也都是從一堆爛蘋果裡挑一個比較不爛的而已。反而是慎子的說法是比較符合現實。
    照韓非的說法,賢能才智與權勢無必然關係,但互相輝映,意思是說權勢可使賢能才智更加發揮,若沒有權勢是無所作為的;賢能才智也使權勢更加能締造出輝煌的效果;兩者相輔相成。至於是否對人民有益,則完全取決於有權勢者的想法,例如堯願作對人民有益的事所以受到人民的敬仰,而夏桀只願作對自己有利的事,所以受到人民的唾棄。堯有堯的才能,桀有桀的才能,也都各有權勢,只是存心不同罷了。因此在民主政治的時代,若讓賢能才智者獲得權勢就能作對人民有利的事;否則就像讓老虎裝上翅膀,更加荼毒百姓了。
    兩種說法似乎還在爭論不休,一時之間分辨不出誰是誰非,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有能力的人還要存心良善,再得到人民的加持才能作對人民有利的事;而今要競逐大位者有人曾經倡議“兩國論”,害得老百姓在動盪中提心吊膽的過了一段苦日子,她也曾在那個貪腐政權裡助紂為虐,現在搖身一變成了救苦救難的媽祖,人民如果再賦予權勢,那就是在老虎身上裝翅膀,增加她禍害的能力。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巧拙



    蘇東坡在談到秦統一前對齊、楚兩大國的不同策略,而認為“巧於取齊,拙於取楚。”理由是當齊王建即位後,竟眼睜睜的看著秦兵圍攻邯鄲而不願伸出援手;因此秦花了近四十年的時間收拾韓、趙、魏,明擺著知道你們﹝齊、楚、燕﹞是袖手旁觀,自顧不暇。到了攻楚時,李信的二十萬大軍拿不下來,就由王翦把秦國國內腮幫子底下能長出兩撮毛的都調集起來湊了六十萬大軍去伐楚;反正看準了你們其他兩國﹝齊、燕﹞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幸災樂禍心理,攻下了楚國。
    蘇東坡認為秦在取齊的戰略上是謹慎的,所以給予“巧於取齊”的評價;然而在取楚的戰略上似嫌冒險,所以給予“拙於取楚”的評價;可是站在我剛剛說的秦國主觀的意識裡,你們六國也好,三國也好,都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無甚小路用。
    今天選戰上亦復如此,本來龐大鬆散的國民黨不是團結強悍民進黨的對手,民進黨應勢如破竹的從基層開始動搖國民黨的根基,然後由其裂解,以鄉村包圍都市的戰術逐步取得優勢;但選戰開打以來,不斷在文宣及打馬議題上的過當操作,本身又在兩岸、經貿以及廉潔的議題攻防上出現漏洞,所以未如預期的裂解泛藍,且越打越讓對手陣營團結,並犯下喚醒沉睡泛藍的錯誤,因此勝負情勢已定,頹勢難挽。
    其實此役曾在馬英九台北市長連任時重演過,當時民進黨派李應元參選,李的個性隨和,很受都會區選民的青睞,雖無法與聲勢正強的馬英九一決雌雄,但如能在防災、警政等議題上切入,卻有可能在議會有所斬獲;而當時在中央的陳水扁卻以地方對抗中央等具有意識形態對決的選舉語言攻擊馬,使得本來對馬納莉風災處置不滿的群眾傾巢而出,使馬狂捲87萬多票,得票率64.11%;這就是批馬過當的影響。
    綠營對馬的執政能力提出質疑,並且在馬疏忽的社會弱勢、財富分配上著力,或許不能順利拉下馬,也能在國會增加席次,卻捨此不為,而攻擊馬的清廉及濫用國家機器,都部分影射陳水扁的執政,正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巧拙立判。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謬論



    燕王噲把君位讓給相國子之,引起太子平及貴族的不服而起兵作亂;此亂使齊國見機可乘,派匡章率兵佔領燕國;但卻又引發國際間的不平,齊國只好退兵;趙國將在韓國作人質的公子職送回燕國即君位,就是史稱的燕昭王。
    燕昭王勵精圖治,聽郭隗計,遍邀天下英才,其中蘇秦就是郭隗“千金市馬”故事說動昭王而聘請來的;蘇秦的首功是去遊說齊宣王歸還佔領燕國的十座城。後來齊閔王即位,齊國的政局發生變動,孟嘗君田文意外被閔王驅逐下野,使齊國內部又重啟侵燕的企圖,蘇秦就在此刻銜命出使齊國,欲扭轉齊閔王的思維,在歷史上這就是著名的“蘇秦說齊閔王”。
    先說結果,齊閔王聽了蘇秦的這一席話,取消伐燕的舉措,並延聘蘇秦為相;而另一方面燕昭王聯合趙、楚、韓、魏五國諸侯攻齊,樂毅為將,連下七十餘城,閔王逃到莒,被楚國派來的淖齒絞殺,從此齊國就一步步邁向衰亡。
    由此結果看來,齊閔王及齊國命運的轉捩點就是蘇秦所說的這一席話了;如果你未對歷史有上述這樣的了解,可能會跟齊閔王一樣,越看越覺得蘇秦所言是至理名言,充滿了仁義道德及悲天憫人的思想;殊不知這其中是包藏禍心的糖衣毒藥。
    簡略說明這篇文章的內容如下:首先,蘇秦灌輸給齊閔王一種“借勢順天”的理論,意思是不能蠻幹,要等待時機。借以止住閔王伐燕的軍事行動。其次以“後發制人”的理論說明現在國際形勢險惡,等待各國間的衝突發起後,以逸待勞,會收更大的效果;這也分明是以拖待變,阻撓伐燕。第三是描述戰爭的花費將耗損國力,滋擾民生。第四是誇大外交的力量,他說:北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衝席上者也。”意思是可在廳堂之上擊潰敵人,在帷帳中擒獲敵將,酒宴中即可攻城掠地,枕席上就能摧毀敵人的兵車。
    先知先覺如我者,一眼就能看出這傢伙存心不良,可惜當時的齊國上下沒有這樣的睿智者;但後知後覺者也該知道像蘇秦這樣的言論包藏禍心,是要有所警惕的。可是歷史卻一再重演這齣荒謬劇,我要指出的就是民進黨蔡英文最近提出的“大聯合政府”,用消除藍綠對抗騙取中間支持者;用總統負責這樣無關痛癢的承諾來唬弄老百姓。藍綠的矛盾很簡單,就是藍的要能說“不統”,綠的要能說“不獨”,讓老共坐回談判桌說“不武”;其他一概都是騙票的花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