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降低敵意,取得信任,再行導入。﹝諫說二﹞



    趙惠文王去世後由趙孝成王繼位,因他年幼,便由其母趙威后執政;秦欺趙主幼無知,派兵侵佔趙國三座城池,趙不得不向齊請求軍援;然而齊國恐怕趙國與秦國合謀騙他出兵,所以要求趙國將威后的幼子長安君送到臨淄為質,威后不肯,大臣卻陸續諫言,惹惱了太后,下旨說:誰再勸我把長安君送去作人質的,我老太婆非吐他一臉口水不可。
    作為左師的觸龍忽然在這時候要求晉見太后,太后見老臣求見,不好拒絕,然而卻鼓著滿肚子氣,準備等觸龍一張口說到長安君的事,就跟他發飆;觸龍上了殿堂,腳一瘸一瘸的慢步走到太后跟前,要跪地行禮,太后見他老邁腳又不方便,就叫人上前攙扶,口說免禮。觸龍謝過太后,把自己腳上的毛病說了一陣,話題轉到了自己最小的兒子舒祺身上,希望能替補上宮廷侍衛的事,特來求見太后;太后這才鬆懈下來,並調侃起觸龍來:你們男人也懂得疼愛小兒子?觸龍接口說:些許比妳們女人厲害呢!太后微笑著說:怎可能?觸龍轉話說:我認為您愛燕后就勝過長安君。太后說:這你就錯了,我疼長安君多得多。觸龍裝作驚訝的表情說:是嘛!老臣總以為父母疼愛孩子,會為他們設想得遠一些。想當年您送燕后出嫁,哭得那麼傷心;祭祀時,為她祝禱,深恐她被夫家趕回來;這就是為她設想得遠啊!希望她為燕王生的子子孫孫都能成為燕國的國君。太后點點頭說:是這樣的。
    觸龍又說:從三代起到現在為止,各國國君的子孫能被封侯的,屈指可數。太后又點點頭。觸龍接著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降臨到自己頭上;來得晚的就降到子孫頭上。難道他們的子孫真的都這麼不爭氣嗎?其實我認為他們雖然地位尊貴卻沒有相應的功勛,享受國家豐厚的俸祿卻無任何功績,這是使他們不被人民繼續敬重的原因啊!觸龍見太后的神情從緊崩逐漸陷入沉思,便提高分貝說:您雖然疼愛長安君,把最肥沃的土地封給他,把最珍貴的寶貝賜給他,卻忘了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去世後,他憑什麼繼續擁有您給他的呢?因此我認為您替長安君設想的不如燕后遠,自然疼愛燕后多些。太后聽了,眼睛看著觸龍說:好吧!由您為他安排吧!於是長安君順利到齊國去作了人質。
    這則故事詳細說明了觸龍遊說趙太后的經過,先讓她鬆懈心防,然後曉以大義,使其改變初衷;這是一種溝通的技巧。反關近來政府部門許多政策在未成熟的階段既已曝光,讓許多不明瞭實際內容的媒體名嘴先揣測修理一番,更被在野黨刻意曲解甚至醜化,這種情形下,再好的政策也無法順利推行。像美牛最後定案的四項原則,部分就應先行落實,取得人民信任後,才能降低衝擊。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智與愚




    在左傳及戰國策裡有四篇文章描寫諫說的文字,所謂“諫說”主要是指下對上的一種勸諫之言,目的是要扭轉對方的初衷;其難度可想而知。分述如後:  
      呂飴甥與郤芮都是極力扶助公子夷吾,而後成為晉惠公的人;惠公得以回國繼承獻公,是靠秦穆公的幫助,但惠公即位後,以怨報德,與秦國打了一仗,竟然兵敗被俘;呂飴甥於是到秦國去求和,請穆公釋放惠公回國。雖然穆公與惠公間是小舅子與姊夫的關係,但畢竟恩將仇報十分尷尬,穆公便語帶譏諷的問呂飴甥:你們都對你們國君的命運有什麼看法?呂飴甥說:一般百姓都發愁,認為國君將難倖免;可是稍微有知識的人都知道,國君必定要回來的。百姓所持的理由是,我們如此惡毒的對秦國,秦國豈肯放過國君?可是略有知識的人會認為,我們只要認罪,秦國就會釋放國君回來;因為如此作,晉國欠秦國的恩情就更重了,那比再重的刑罰都更加威嚴,秦國也將因此成就霸業。否則就辜負了當初扶持他回國即位的苦心,使恩德變成仇恨,秦國是不致出此下策的。果然穆公改變了原先的態度,讓惠公住進賓館,並贈以七牢,用諸侯禮待之,而後釋放回國。  
      呂飴甥巧妙的以一般百姓﹝小人﹞與有知之士﹝君子﹞來區別秦穆公對待惠公的兩種辦法,一是羞辱懲罰,一是以禮相待。然後再以國家與國家間好不容易建立的恩情及即將因報復所帶來的仇恨相比,使穆公權衡輕重,最後採取繼續施恩以博取更多邦誼的方式處置。所以呂飴甥言出於義的答覆是使穆公轉念惠公獲釋的最重要關鍵。  
      最近美牛的進口成為台灣朝野政治攻防的焦點,民進黨故意擴大瘦肉精危害健康的效果挑撥消費者與豬農向執政黨抗爭,不但將引起美國民眾的反感,同時也將破壞台灣在國際間的平衡戰略;尤其為了政爭不惜玉石俱焚的心態更令人無法信賴。呂飴甥的小人與君子之喻便是今天台灣人民智與愚的分際。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一哩路與一百年



    新任美國駐中國大使駱家輝在其華盛頓州長就職典禮上曾這樣描述他的家族史─“當我第一次宣誓就職華盛頓州長時,我講述了我的家族故事。一百多年前,我的祖父在未滿二十歲時從中國來到美國,靠給人家做傭人換取英文課程。他那時所在的地方距離華盛頓州長的官邸僅僅一英里。但是我的家族花費了一百年時間才走完這一英里(相當於1.6公里)。這是一段只有在美國才有可能發生的旅程。”
    這一篇文字當然是在讚美美國社會能提供各種族平等待遇的機會,但也讓駱家輝這樣聰明努力的家族花了一百年的時間;一英里的距離很短,一百年的時間卻很長,即使在如此講求自由與平等的美國社會裡,改變還是需要個人努力與付出的。
    同樣最近也聽到國內有人提到“一哩路”的相關話題,那就是蔡英文在敗選感言裡的一句話─“下一次我們要走完最後一哩路。”顯然蔡英文指的是民進黨重新執政這件事;其實民進黨沒有花一百年的時間,那是台灣人民對一個具有朝氣充滿熱情政黨的鼓勵,但不幸的是民進黨沒有珍惜這樣的機會,所以台灣人應該比駱家輝還要驕傲,因為我們的社會更自由也更平等。
    同樣引起注意的“一百年”,那也正是中華民國的一百周年;一個世紀的時間不短,其中紛紛擾擾,有袁世凱的洪憲帝制,張勳復辟,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國共內戰,退守台灣,威權統治,經濟發展,解除戒嚴,政黨輪替;但畢竟中華民國熬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也像駱家輝感嘆過去那段歲月一樣,有辛酸有血淚,無論個人與社會都在同步往前進;是的!中華民國也會繼續往前進!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口是心非



    封禪是古代帝王登峰祭天的儀式,當然登峰就要登上最高峰,東嶽泰山首屈一指,自然成為帝王封禪的首選了;祭天固然是天子的活動,當然也要找天子自認可向上天祭告的事項時舉辦,譬如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大禹治水成功等這一類大事;除了天子要登上泰山外,隨從的人員及陪祀的官員,甚至各友邦領袖都要來參與盛會,聽他把自己的功勞吹噓一番才罷。因此封禪就成了帝王們找機會炫耀自己的一項活動,勞師動眾不說,花費更是驚人,沿途負責接待的陣仗也不能馬虎,一場封禪典禮要花好幾個月才能辦完,事先更是花數年時間準備。
    但歷史上能拒絕如此勞民傷財活動的仁君屈指可數,可見虛榮是如何誘惑人了;歷史上光復漢室的光武帝劉秀及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可說是為世人所稱頌的兩位帝王,他們在位期間,都拒絕過屬下向他們建議行封禪之禮,還下詔說明理由;劉秀說:我即位三十年,老百姓仍滿肚子怨氣,騙誰呢?還要去騙老天爺嗎!別玷污了過去行封禪的七十二位聖君了!若有人再膽敢來說這事兒,我就剃了他的頭讓他回家種田去。太宗對臣下說:你們老把封禪當作帝王一輩子最盛大的事,我可不以為然,如果天下太平,每個人都能安居樂業,不封禪又有什麼遺憾呢?秦始皇封禪,漢文帝不封禪,後世難道認為文帝的賢能比不始皇帝嗎?況且就不過是祭天罷了,何必就一定要登上泰山蓋上幾尺土呢?難道那才算誠敬嗎?
    這兩位帝王說完這話不久,就回心轉意,都登臨泰山完成了他們本不屑的封禪。歷史上給他們找理由,說劉秀是看了一本《河圖會昌符》的書,上面有一句話“赤劉之九,會命岱宗”意思是漢高祖的第九世孫會登上泰山去向天祭告,所以劉秀才轉念要行封禪之禮;其實武帝也行過封禪之禮,可書上卻沒有記載,且劉秀到底是不是高祖的九世孫也令人起疑,所以歷史上替他找的理由都很牽強;主要還是虛容作祟吧!
    太宗說完那幾句冠冕堂皇的話,就轉念了;可是魏徵以為不可,寫一篇“六難”的奏章叫太宗不要崇虛名受實害,太宗還是堅持己見,後來是河南河北氾大水,才打消此意。後又叫房喬去準備封禪的儀式,終於還是如其所願。
    現今的領導人每到自己任期臨結束時,就想作點能使自己歷史留名的事,其實這種心理就跟行封禪一樣,是一種虛榮心作祟;如果我們回頭再去看看劉秀或者李世民當初拒絕封禪的那些話,說得如此感動人,但後來他們都反悔了,竟是如此口是心非!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方法決定成敗



    西漢武帝與東漢光武帝兩人都有治盜的經驗,但所採取的方式完全不同;武帝認為盜匪猖獗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官吏的怠惰,所以頒布了“沈命法”,內容是說:地方盜賊滋生,官吏如果沒有即時發覺,或者未能予以緝捕者,官員從兩千石以下至最基層的官吏都要處死;如此嚴厲的法律自施行後,盜匪不減反增。
    到了東漢光武帝時,盜賊也很猖獗,光武帝就派使者到地方上去,並頒布一項命令“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意思是只要有五個同犯盜匪罪者殺了同夥中的一人,就可免罪;於是盜賊互相揭發舉報。對於地方官員以往迴避或縱放盜賊者一律既往不究,只要求他們開始緝盜,作為獎勵的標準。不久盜匪就潰散了。
    以治盜的效果而言,武帝顯然不如光武帝;倒也不是法令寬與嚴的問題,而是方法是否可行的問題;武帝把責任加重在官員身上,而官員又是發掘盜匪線索最主要的人員,所以當上級對他們施壓時,他們只好裝聾作啞,甚至還要隱匿實情。而光武帝是讓盜匪內部互相猜忌,由其主動來向官府提供線索,然後以不計前嫌的鼓勵態度,使官員努力緝盜,因此事半功倍的達到了治盜的效果。
    近來發生農政官員隱匿H5N2禽流感的事件,使許多消費者對雞肉雞蛋產生恐懼,追根究底是農政官員對於是否為高病原病毒未能即時判斷,以致延誤通報;而未敢通報的理由是恐影響雞肉雞蛋的市場銷售。所以使農政單位兼具病檢與發展農業的雙重角色是矛盾的,方式不對其效果也不如預期,這就是“漢兩帝治盜”一文所要闡述的意旨。

知人善任



    秦滅六國,固然秦一向有問鼎中原的野心,也勵精圖治任賢用能,所以才有兼併天下的結果;但六國中魏、齊、楚、趙四個具有相當軍事實力的國家,國力逐漸衰敗也是原因之一;且此四國都由強一夕轉衰的例証可供參卓。
    先說魏惠王,他在位其間國力由盛而衰,其關鍵是與齊國發生的兩次戰役,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也就是龐涓與孫臏的故事,魏惠王重用了沒有容人之量的龐涓,所以孫臏在他百般凌虐下,裝瘋賣傻的逃脫至齊國,然後率齊國軍隊大克魏軍取得勝利,此役使魏國徹底喪失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惠王還不只一次用錯人,早在公孫痤病危時就向他舉薦過衛鞅,甚至還再三叮囑他,若不用此人就殺掉他,以絕後患。但魏惠王認為病中的公孫痤語無倫次,所以根本未採納;因此使衛鞅潛入秦國,使秦國發生脫胎換骨的變革,最後造成六國被併吞的慘劇,回溯起來,正是魏惠王當年未依計重用衛鞅,甚至還將他縱放入秦所造成的結果。
    齊國由盛轉衰的關鍵一役就是韓、趙、魏、秦、燕發動的五國聯軍,把齊國打得只剩兩城,當時在任的國君正是齊閔王;此役名義上是懲罰齊國伐宋,但實際上是燕國主導的一次報復性戰爭;所以表面上閔王調派將領應戰不利,其實早有燕國潛伏的間諜蘇秦在操縱伐宋的戲碼,使閔王入鷇。說到閔王不識善惡,其中還有對相國孟嘗君田文的縱容,孟嘗君一直把假想敵設定為秦國,而忽略了周遭的國家,所以在函谷關由匡章所率的大軍圍困秦軍,迫其割地求和後,班師返國還大破燕國,因而埋下日後滅國的危機。
    楚國的轉弱是懷王貪圖商於六百里地,而中了秦相張儀的計謀,不但喪失了齊國這樣堅定的盟友,還讓自己客死異鄉。楚懷王也是一個善惡不分的人,寵信令尹子蘭、靳尚、鄭袖一般奸人,而排斥屈原等忠臣;所以國事日非,最後走上國破身死的絕路。
    趙國的衰敗自然是長平之役,而當時執政的趙孝成王就執意以趙括替代老將廉頗,改守為攻;結果秦國也陣前將王齕換成白起,斷絕趙軍的糧道,以致趙軍斷糧四十六日,因而大敗,最後還被坑殺四十五萬人,可謂慘烈。其實這場戰爭也是可避免的,當初秦兵主要是想攻佔韓國的上黨地區,上黨的地方官馮亭便向趙國求救,甚至願率十七城歸趙,所以趙孝成王才積極介入這場戰爭的。
    以上四位國君都不是生活糜爛,志氣消沉的人,甚至都想勵精圖治成就一番事業;但都識人不明,未能掌握國家發展的方向,對情勢的判斷也都不夠深入,以致使國家由盛轉衰。因此國君要能知人善任,治理國家要有明確的方向,掌握時機才能穩操勝券。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功成身退



    自古以來,在事業功名上有所成就的人往往不能忘情自己曾有過的豐功偉業,所以雖然功成但不能身退,仍然要對繼承者指指點點,還不時要發表一下“當年勇”,如果只是發發牢騷提提意見也就罷了,若還緊握權力不放,則就有顯得為老不尊。
    其時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還不少,例如大家都熟知的廉頗,到老還能一餐吃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馬,想証明自己還能用,卻被郭開一句“一飯三遺矢”意思是吃一頓飯,上了三次廁所,報給趙王,使他終不得用。
    漢武帝時李廣已經很老了,武帝伐匈奴本來不想再派他去,考慮了很久,結果還是讓他率一路軍從東道包抄匈奴,竟然就因而失敗,讓武帝氣得治他的罪。
    趙充國年紀也大了,武帝讓丙吉去問他誰合適去平先零羌,趙說:沒有比老臣更合適的了。武帝只好派他去,雖然達成了任務,卻因為未將酒泉太守辛武賢表功重賞,而使其心懷怨恨,舉發其子趙卬洩露趙充國保舉張安世一事獲罪。
    六十二歲的馬援在光武帝面前自請為征五溪蠻主帥,還在劉秀面前表演了自己飛奔上馬勒馬在場中邊走邊顧盼的神情,劉秀當場還讚他:這老頭兒精力還如此充沛;結果竟在壺頭山被敵軍包圍而遇難。
    李靖因為足疾在家養病,吐谷渾寇邊的消息傳來,他就按捺不住跑去見房喬,說:我雖老,這一趟還走得。結果平定了吐谷渾,由於隨行的高甑生觸怒了李靖,受到李靖的懲罰,心懷怨憤,回師後竟誣告李靖謀反,還好太宗明察秋毫,才讓他獲免。
    郭子儀到了八十二歲還掌關內副元帥令,另兼朔方、河中節度使,一直到德宗時才將他罷免。
    以上六位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軍事家,都有功於國家,但卻不知功成身退,甚至有的還不服老,但卻沒有為他們更添功名,只讓他們以往的功勳為之蒙羞,所以選擇下台的身段一樣應令人嘆服才是。以此獻給最近對二二八發言的郝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