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台獨也是敷衍與貪婪的藉口



    最近有一個高雄地檢署的檢察官因案被羈押,引起社會的關注;有人認為這樣優質學歷的檢察官竟作出如此損害尊嚴的事,實為可惜。其實歷史上還真不乏這樣的例子,清末民初的蔡乃煌就是其中之一。
    蔡乃煌廣東人很有才學,早年是一名替人代考的“槍手”,每考必中,所以財源廣進;但卻喜歡流連風月場所,有一次就與一官員爭風吃醋而使他喪失了舉人的資格,蔡見廣東已不是他呆的地方,就冒用姪子蔡乃煌的名字考進國子監去當一名監生。後來因會“打詩鐘”成為福建藩司唐景崧的幕僚,唐升任台灣布政使署理邵友濂所遺台灣巡撫一職,就帶他來到台灣。甲午戰敗割讓台灣,清廷無法安撫當時在台灣及內地的一批知識份子,就默許台灣獨立,由唐出任台灣國總統;另外也在唐及蔡的合謀下同意撥款幫助。蔡就到北京請款,一百萬兩從大內批出來就被攔路的太監總管們苛扣了二十萬兩,到了戶部領款時,再洗劫走二十萬兩,所以到蔡手上只剩六十萬兩,蔡比那些個太監京官更狠,全放進荷包裡,納為己有;這事巧的是唐景崧等不到援款,就已自個兒落跑,成了落跑總統,所以蔡拿著鉅款捐了個道員,照樣吃香喝辣。
    他見當時朝廷裡袁世凱與岑春煊兩個人爭寵,有機可乘,就偽造了岑春煊與康有為的合照,這張照片到了太后老佛爺手上,你想那岑春煊還有啥好果子吃,以“結交亂黨”遭罷職;不過也因此種下蔡最後被槍斃的命運。
    蔡為袁世凱建此一大功,當然仕途大展,調為上海道,這可是肥得滴油的缺兒;蔡在任上竟把江海關收的關稅要作為庚子賠款的錢放貸給炒作南洋橡膠股票的業者牟利,結果股價大跌,貸出去的錢成了泡影,搞得朝廷是焦頭爛額,上海金融震盪,清政府只好把川漢鐵路收歸國有,籌錢還債;這一下可惹怒了當時入股的老百姓們,政府調兵鎮壓,引發了後來的武昌起義。
   到了民國初年,跟著袁世凱的蔡乃煌可沒坐過冷板凳,這一下弄了個粵贛蘇三省禁煙督辦,與英商勾結起來,禁土煙賣洋煙,獲利鉅萬。可是主子袁世凱硬是要當皇帝,弄得蔡鍔討袁,雲南廣西獨立;但本來傾向支持袁世凱的龍濟光佔據廣東,此時也有些動搖,所以袁世凱就派有地緣關係的蔡乃煌就近監視龍的動態。龍濟光與反袁代表在海珠水上警署會談,陷入僵局,雙方休息時,龍的隨扈竟拔鎗將反袁代表射殺,鬧出了“海珠事件”,龍濟光知道自己是遭了道被迫表態,心有不甘,就把整件陰謀賴給了蔡乃煌;也怪他作惡多端合該報應,反袁勢力的頭就是當年被他偽造照片誣陷的岑春煊,龍濟光為了表明自己也反袁的立場,把蔡乃皇推出來頂罪,並立即逮捕槍決,殺人布告竟寫著“蔡乃煌無罪可科,國人皆曰可殺。”。
    蔡乃煌一生貪婪,弄倒了台獨,扳倒了大清,連袁世凱也被他拖進陰曹地府,可說一世臭名;但他才高八斗,曾在張之洞面前玩“打詩鐘”的遊戲,以“蛟”及“斷”兩字作一詩“射虎斬蛟三害去,房謀杜斷兩賢同”,上句意指鬥倒岑春煊,下句盛讚張之洞及袁世凱的謀略。引經據典,堪稱民國以來古詩第一人,可是竟是這樣有才無德之人。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愛台灣



    劉銘傳的父親是盜賣私鹽的鹽梟,所以在幼年時期也曾跟隨父親走私鹽,與官兵周旋,但卻牽連母親自殺,所以對清廷懷有恨意,甚至想加入太平天國推翻清政府。但也由於太平天國之亂,使他加入了地方保衛組織─團練,這個組織是由政府出資訓練的民防單位,卻因為與太平軍的戰事擴大,而也被征調加入抵抗太平軍的軍事系統運用;劉銘傳也因而由反清同情太平天國的立場一變而為對抗太平軍,甚至被納入了李鴻章的淮軍系統中。
    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戰役中因戰功得到晉陞,後由參與平捻的戰役,逐漸受到李鴻章的賞識,而被拔擢為提督;但也因與湘軍將領間的磨擦加鉅,導致他在1868年被迫辭職還鄉。
    再一次的被啟用是因為中法戰爭,以福建巡撫的身分督辦台灣軍務﹝1884年﹞,但卻與湘軍背景的台灣兵備道劉璈﹝音敖﹞之間矛盾衝突不斷;由於李鴻章在朝中當權,而使劉銘傳在與劉璈的衝突中也逐漸取得優勢,最後使劉璈獲罪下台。
    劉銘傳對台灣的建設初期以軍備為主,後來因為台灣特殊的海島地形,自大陸補給不易,遂進一步擴增到軍需產業,那就包括了鐵路、電纜、兵工、煤礦、郵務、教育等各方面;但這些基礎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財政支付,對當時民生凋敝的台灣而言,需要清廷的大力支援,但清廷當時的財政也不允許,所以只好大量從台灣新墾的農地上著手,此也造成了官員貪污的問題,甚至引發民間的叛亂。1891年他告老還鄉,由布政使沈應奎暫代,後又由湖南巡撫邵友濂接任,並停辦了多項建設內容,甚至連西學堂、番學堂都遭廢置,這就是黨同伐異下犧牲的台灣公共建設。
    劉銘傳的一生可謂傳奇,連他自己都沒想到會與台灣這塊土地發生什麼關係,但他卻是有歷史記載以來建設台灣的第一人,也是最具現代化眼光的規劃師,即使日本佔領期間及戰後政府的建設也多循其當初的計畫內容;不幸的是當1895年簽定馬關條約後,李鴻章自馬關返京途中寫給劉銘傳一封信,其中提到不能保全台灣時,對這位曾大力經營台灣的部屬致歉;劉在接到該信後六天即辭世,留下一位曾摯愛台灣友人的遺憾。
    而今有許多人口口聲聲愛台灣,卻為了自己政黨候選人的敗選而責怪對方的支持者,甚至公開向外宣稱他有“不讓她賺錢的自由”,難道這就是劉銘傳所構想的後世台灣人嗎?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孤臣孽子



    以“孤臣孽子”來形容鄭成功似乎不那麼恰當,嚴格地說他符合“孤臣”的標準,卻未必符合“孽子”的標準;因為他是父親鄭芝龍與日裔女子田川氏的嫡長子,也因而繼承了他父親在大明的爵位。但鄭成功一生為大明盡忠,雖背棄父親及親族亦絲毫無悔;甚至對兒子鄭經偏安一隅的主張也極力駁斥,終其一生想的都是“反攻大陸”。
    鄭成功在晚年退守台灣也是不得已的事,1661年趕走當時在台南的荷蘭人用的是對付倭寇的手段,現在荷蘭台灣史部分提到鄭成功,都說他是個兇殘的軍人;不過這對漢人統治台灣留下了一個歷史紀錄,卻是不爭的事實。鄭成功多次拒絕滿清的招降,雖然退守台灣,仍對外代表中國,甚至一度以“國書”向佔領菲國的西班牙總督警告,要他“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並為了免使華僑受到屠殺,準備大軍征討;所以鄭成功自視為正統,與滿清政權“漢賊不兩立”。
    鄭成功在得知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後,心中充滿悲憤,想率兵反攻;但在廈門的鄭經不但不肯出兵,甚至還鬧出與弟弟乳母偷情的醜聞來,鄭成功就在國仇家恨,子弟異心的狀況下,以刀砍面而亡。
    以鄭成功與蔣介石兩人的背景相較,似乎雷同;惟鄭氏面對困境的勇氣似嫌不足,所以選擇自殺收場;而蔣氏卻相對勇敢,無論在防衛作戰或思想整合上,都在當時有穩定軍心的作用;現在許多人批評蔣介石獨裁,缺乏包容;但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仍推動地方自治,耕者有其田,延長國教的措施,已屬難能可貴。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抵制



    夫椒一役越國被吳國徹底擊敗,越王勾踐只好忍辱負重的臣服於吳,但復仇的決心異常堅定,等買通伯嚭說服夫差後返國,立下“十年生聚”的計畫,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準備一雪敗亡之恥。
    在此其中,有一年越國穀物歉收,這本是一件對正在恢復中的越國雪上加霜的情況;但文種卻想出一條連環計來,首先他建議勾踐去向吳國借糧,一來可解國內缺糧之急,二來可空虛吳國的儲糧;果然勾踐以重金賄賂伯嚭說服夫差,使吳國同意借糧,但吳國也要求越國於次年還糧;到了第二年,文種叫人精挑所收的穀物,必要粒粒肥碩,然後蒸熟了還給吳國,夫差見越國的粟很是飽滿肥大,就把粟當作種籽發給農民種植,結果蒸熟的粟已不能發芽,所以次年輪到吳國發生了穀物歉收的情況;這就是文種之計。
    歷史上以物資作為戰略工具的事件可說層出不窮,連中東的阿拉伯國家為了抵制以色列發動過不只一次的石油危機,甚至最近伊朗也以石油作武器威脅西方國家。台灣也曾在80年代為了平衡貿易赤字的問題向日本製產品實施禁止輸入的措施。這些都是以貨物作為戰略工具的例子,是否發揮成效則見人見智,例如美國對當初實施種族隔離的南非,及中東國家伊拉克、利比亞、伊朗等都實施過經濟禁運,但短期可能發揮壓制效果,至於長期實施後甚至影響全球的經濟。
    以貨物為手段的抵制措施有兩種意義,一是癱瘓其經濟,二是鼓動民族情緒;近來台灣大選落幕,落敗的民進黨部分人士竟為了報復在選前出面力挺國民黨的王雪紅,發動拒買HTC產品的行動;首先HTC的智慧型手機是行銷全球的產品,台灣雖為其生產國,但所佔比例並不高,未能發揮癱瘓其經濟的目的;然而這種鼓動支持者發動拒買活動的背後意義就只剩下鼓動情緒了;民主政治中的選舉活動,竟要如此劍拔弩張,事後清算,那便失去了民主真正的意義。
    再一次回想文種之計,倒不是文種鼓動了什麼民族情緒,而是以一種智慧之舉誘惑敵人入鷇,使其受制;而今民進黨人的作法卻是授人雞腸鳥肚之譏,若想以此激起其支持者的響應,未免低估選民的智慧。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智慧與忠誠



    百里奚早年游歷過齊、周、虞、虢等國,讓他具備了對地理形勢、山川險阻、民俗風情的了解,使他後來成為秦穆公東進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才技巧地向楚國以五張黑羊皮換來,史稱“五羖大夫”;其實穆公欽慕百里奚不只因為他有周遊列國的豐富經驗,而且他曾在虞國國君身旁服務過,歷經虞國借道晉國而後又被晉國所滅的過程,甚至到最後他與虞君一起被俘,都不離不棄的陪侍虞君;這其中最為難得的是他與宮之奇一樣反對借道給晉軍,但虞君貪圖晉國的“垂棘之璧”與“屈產之馬”因此出賣了與虞國有唇亡齒寒關係的虢國,最後落得階下囚的命運;所以百里奚的“忠”也是秦穆公欽慕他的原因之一。
    百里奚對這個地處偏僻的秦國作了三件大事:一是三置晉君,兩次扶持晉惠公回國即位,一次扶持晉文公即位,晉國後來成為中原霸主,也相對提升了秦國的國際地位。二是他平易樸實的作風徹底改變了秦國貴族與平民間的關係,可稱得上是商鞅以前對秦國內政最有貢獻的人。三是獨霸西戎,徹底整合了西方的游牧民族及巴人,使秦國從一偏僻貧困的小國成為一方之霸。
    由以上三件事即可知百里奚是一位非常務實的政治家,對秦國內外環境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所以擬定了國家進步的策略,這些都與他“智慧與忠誠”的本質相符。而今台灣也需要有這樣特質的領導人來帶領大家走向富強康莊的大道。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勇於面對改革



    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家,他主要是改革了舊的羅馬天主教,讓宗教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信仰,而拒絕以一種虛幻、權威的方式迫人相信,他在羅馬書中曾寫下這麼一段話─“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聖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馬丁路德對宗教興起改革的念頭是他對教廷“贖罪券”的反對;教廷當時為了要興建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教堂,所以由教宗發行了“赦罪書”﹝也就是以後所稱的贖罪券﹞,意思是信徒繳一定的錢就可購買贖罪券,然後去向指定的神職人員告解,你的罪就可得到赦免了。現在聽起來很是荒謬的事,在當時竟是多數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路德諷刺的說:“隨著銀幣落入盒子裡的聲音,靈魂就升天堂了。”
    所以他在1517年萬聖節的前夕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讓人們思考人的罪是唯有與基督直接坦誠,並接受其救贖;而不能間接透過神職人員以金錢來換取。這項立論在當時受到教廷的大加撻伐,且攻擊他的言論及行動來自四面八方,接著他又受到教廷對他的審判,但一路他都以聖經教義中的良知超越主教的權威為自己辯護。
    儘管馬丁路德的思想在當時漸漸影響了許多知識份子及信徒,但畢竟由人所建構起來的權威還是頑強的抗拒改革。就在人們都激動的為改革與反改革間爭辯不休時﹝1517年﹞,一個由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所批准的探險船隊出發了,上面所載的船員竟都是葡萄牙人,領航人斐迪南‧麥哲倫;葡萄牙國王反對這趟探險活動,但看到西班牙國王贊助,不由得他是極盡唱衰之能事,還派人想去行刺麥哲倫,以破壞這次探險。
    當探險船隊橫渡大西洋穿越美洲進入太平洋,已是1521年3月間的事,在行經菲律賓宿霧附近的馬克坦島時,麥哲倫率領水手與當地土著激戰,因而喪生。但所餘傳員仍於1521年11月整裝出發,於次年5月20日繞過好望角,於9月6日抵達西班牙,完成了人類証明地球是圓的探險活動。這個活動對當時的人們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就是人不再固執原先的觀念,並開始用科學實証來推斷事物。也自此開始宗教思想的解放使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蓬勃發展起來。
    台灣曾歷經反攻大陸、本土化運動,現在正要邁入兩岸和諧的新紀元,台灣人民應該效法馬丁路德改革的信念,也要有勇於面對以往錯誤觀念的態度,畢竟現實就在悄悄中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