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解構三國



    三國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分裂時期,其實這個時期嚴格說是軍閥割據,當時各立山頭的軍閥很多,惟獨蜀漢、曹魏、孫吳三國稱帝,而且各自在所佔領的地區內整併其他軍閥,使最後呈現三足鼎立之勢。這三個政治實體之所以最後能脫穎而出,在於其等初期所秉持的政治號召符合人民的期待,所以能迅速統合周邊勢力,形成獨霸一方的局面;但也因為他們在執政過程中違背了初衷,所以迅速殞落。
    三國中的曹魏是曹操與其子建立的政權,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篡漢,其理由就是他當初與董卓、袁紹、袁術的鬥爭中,一直站在維護漢政權的立場,所以儘管挾天子以令諸侯,他也沒有辦法違背初衷篡漢;然而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儘管名義再冠冕堂皇,都無法掩飾篡漢的罪行;因此曹魏很快就又被其臣司馬炎所篡。
    蜀漢開國主劉備是西漢景帝第九個兒子劉勝的後代,幼年與母親以賣草鞋、草蓆為生,可見是多麼狼狽而又與漢室八竿子都打不著的一個平民了;卻意外從獻帝岳父董承處獲得“衣帶詔”要他討伐濫權的曹操;所以儘管他四處流浪卻能獲得有志復漢的人士鼎力相助,最後建立蜀漢;因此復漢是他最重要的政治號召。而一旦他死了,政權又躲進四川山旮旮裡,那復漢的政治承諾自然是跳票了,政權也難再維繫下去。
    孫吳政權的實際建立者是孫堅,他原是一個投效在袁術手下的軍人,佔據江蘇北部與安徽一帶,立有戰功;卻在討伐董卓的戰役中意外獲得遺失已久的“傳國璽”,雖此璽後來被袁術以挾持其母及子的方式奪去,但他已成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是恢復漢政權的希望;然而自其次子孫權稱帝後,又偏安江左,自然也背離了當初的理念,所以最後還是被晉所統一。
    從三國以分別號召維繫漢法統所建立的政權,都因最後以各種不同的理由背棄,而使三政權也迅速崩解看來,似乎政治承諾不像今天的政客一樣可輕易變異;的確!今天都聲稱擁有台灣主權的三方─中共、台灣本土異議人士、中華民國政府也存在著某種政治承諾的競合關係。譬如說中共對台灣人民的號召是兩岸共同的文化與血緣,因此要恢復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不能再以馬列毛思想統治國家;講血緣關係就要以和平為基礎,不能對台武力威脅;這些都是中共應努力以赴的目標。
    至於台灣本土異議人士則認為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因此國民黨以極權及黑金手段統治台灣人民;但自解嚴以來開放黨禁報禁,人民自由選舉各級議會議員及行政首長,政黨甚至二度輪替,所以台灣本土異議人士也內化為政黨,其執政時期以中華民國代表台灣為獨立自主國家的對外宣示,也意味著以往建立新國家的政治號召正在轉變中。而中華民國是沿襲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所建立的國家,雖丟失中國大陸,但卻在台灣站穩腳步,其對人民的承諾就是持續以民主均富的理念經營台灣影響大陸。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台灣的特色經濟─海洋



    世界經濟是否真的走入了波段的谷底?從需求面來看,嬰兒潮﹝1945─1975年出生的嬰兒﹞時期出生的人正步入中年,他們的消費習慣在改變,投資心態在改變,所以全球都因為他們這個龐大族群的蛻變,將重新調整經濟模式;如果1930年美國經濟大蕭條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及一次慘烈的世界大戰調整,則這次的調整期至少也要十年,可能也避免不了區域對峙的衝突。
    從二戰後人們開始往城市聚集,高樓集合式住宅的興起,汽車的普及化,家電產品的日新月異,電腦時代的來臨,網絡的盛行,藉便利交通的長距離活動,這些物質需求的創造都是空前的,人們也從中獲利;但一旦嬰兒潮時期的人逐漸退出這個世界的舞台,還能有如此持續的需求帶動嗎?以電視機為例,映像管的時代維持了四十年的榮景,全球有近兩千家企業,養活近兩千萬人;但現在LCD時代來臨,不到十年的時間,全球前五大面板廠竟有四家在虧損狀態,所僱用人員不到十萬人。汽車業僅在新興市場仍在成長階段,歐美汽車廠僅剩大廠在維持,其餘都走入被合併及倒閉的慘況,僱用人員更銳減到原來的三分之一。資通訊產品是近年來較夯的產品,但毛利率一直下滑,大品牌廠商的市場存活率只有十分之一不到。
    由此可見,大規模制式化產品的需求正迅速萎縮中,原來銷售通路也面臨劇烈的變革;經濟已經不是風水輪流轉,也不能再以人為力量作為掠奪式的經濟獲利模式;務必是以均衡發展,各以其特色為主導的經濟形式,譬如海洋國家與內陸國家就不會因為過去貿易交通的便利與否決定發展的快慢,而是以各自所擁有的特色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軸;而台灣作為海洋國家必定與利用海洋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為主要策略,現在看來政府及人民似乎都還沒有注意到這一趨勢。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有許多關於王莽的翻案文章都說王莽是西漢末年最具儒家濟世思想的政治家,其政策內容是想透過執政來實行大同社會的理想,而且王莽不貪圖個人享樂,律己及子弟都甚嚴;可是再怎麼說,王莽都是篡漢,這一點是無法說服大多數知識份子的;的確,在中國儒家思想中“忠”與“孝”就是“仁”這個中心思想的延伸,“篡”自然是不忠的表現,要受到譴責的;但也有例外的情況,譬如說韓、趙、魏三家分晉及田氏代齊,都不說“篡”,而說“分”與“代”,原因是當初這些篡奪政權的人都受到周天子的允許,還把諸侯的爵位頒授給他們,因此都成了名正言順的諸侯。
    不過還有一種“篡”是略帶灰色成分的,那就是周公與霍光的輔政,周公甚至自己都坐在王位上接受朝貢,把自己哥哥管叔弟弟蔡叔處決流放,成王不聽話還準備廢了他另立;霍光甚至廢了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另立武帝曾孫劉詢為帝,就是史上的漢宣帝;雖然周公及霍光都沒有篡位,但都已握廢立的大權,所幸他們最後都“歸政”給原來的法統,歷史就不再跟他們計較篡位與否的問題了。
    王莽篡漢不但沒有更高位的天子首肯授權,甚至他連漢的國名也改了,美其名說是孺子嬰禪位給他,所以王莽篡漢是無論如何都難以自圓其說的;關於這一點,東漢末年的曹操就聰明的多。另外在王莽與曹操之前分別還有兩個奪權成功的人,那就是漢高祖劉邦及漢光武帝劉秀;這兩人都是從事革命取得政權,像商湯與周武王,無所謂篡;依歷史成王敗寇的原則來說,他們都是名正言順取得政權。
    在台灣有一部分的人是不承認中華民國這個政權的,有的人說它是外來政權,也有人說它是流亡政府;當然不承認可以用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革它的命,重新建立一個新國家新政權;但如果想“藉殼上市”,利用其既有的基礎,以選票來取得政權,那就與王莽“篡”國是一樣的了。為什麼不乾脆革命而要迂迴走篡國的路子呢?想當然是怕犧牲,而以投機的手段為之,這種人有一特定的稱呼就叫政客。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這句話是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中的一句話;其中“民”與“眾”分別指“跟隨我施政的官員”與“歸屬我封邑的老百姓”,尤其“民”這個字在論語許多篇章的解釋中都不是現在所稱“人民”的意思,而大部分都是指接受自己分封的族人;反而人民大都以“人”字代表。所以子貢的這句話應解釋為─“我能把好處分享給族人,甚至能使我封邑的百姓也都沾光,這樣合乎行仁的標準嗎?”。
    子貢懷疑這樣狹幅的施政範疇是否合乎孔子行仁的標準,而孔子的回答是:何止是行仁?簡直能稱為聖人了!堯舜這樣的聖人都未必能達到這個標準呢。行仁就是自己想如何立身就幫助別人像自己一樣立身,自己想如何成就幫助別人像自己一樣成就;凡事皆以自己作準則,推己及人,這就是行仁最實際的辦法了。
    孔子對已成為魯國大夫的子貢這樣期勉,其實是要他從自己出發,先使族人都獲得照顧,再逐步使封邑百姓乃至全國全天下的百姓都受惠;這種思維其實也就是儒家的中心思想,由近而遠,由親而疏的準則。而“己欲立”、“己欲達”的意思也是由自己來衡量,倒不一定是富甲天下或飛黃騰達,只要依自己能力所及的就儘量使自己完成也成就他人的胸懷。
    這種思想與現今凡事以崇高自己貶抑他人的競爭心態有很大的差別;甚至與政治上白熱化你死我活的鬥爭更顯突兀。但政治畢竟是要使更多的人受惠,而非使更多的人受害;如果政爭的結果是殘酷的你爭我奪,那麼惠也未必是實惠,害卻成了層層附加揮之不去的惡果了;例如最近新聞上探討很多的東海及南海疆域問題,其實依台灣現有的實力除了伸張主權外就是期盼大家和平解決的立場是最有利的了;但卻有反對派人士以惟恐天下不亂的心態批判政府的立場,如果政府在釣魚台問題上對日稍微強硬就說政府與中共一個鼻孔出氣;稍微自制就說不保護主權;好像對台灣的利害都不重要,只要能達到抨擊執政黨的目的即可,這種心態實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宗旨相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