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政治操作



    周天子的朝廷到了戰國末年,剩下與一般諸侯國大小的東周國與西周國;東周國唯一留下具有統領天下意義的“九鼎”也成為強大諸侯國秦、齊、楚的覬覦;秦國就派出大軍進攻東周國,要他們交出“九鼎”來,周天子這下子急了,大臣顏率就主動請纓說:我去向齊國討救兵。
    到了齊國,對齊王說:秦國真不講道理,把天子不放在眼裡。您願意出兵幫天子解圍嗎?如果您願意幫我們擊退秦兵的話,我們把九鼎送給您。齊王也沒細想,就派大軍去救東周國。秦軍見東周搬來救兵,想想為了九只鼎拼命划不來,就退兵了。
    周天子見解了圍,高興極了;可沒過兩天,齊國派使臣來討那九只鼎,周天子這才明白顏率是用九只鼎換來的救兵,氣得大罵:這不等於脫褲子放屁。顏率卻嬉皮笑臉的回答說:待臣再訪齊王,便可使其回心轉意。
    顏率來到齊國見了齊王說:天子誠心願贈九鼎,不過貴國要如何搬運回來呢?齊王說:寡人想向魏國借道。顏率裝作吃驚的神情說:魏國早有據為己有的打算了,恐怕此舉正中下懷呢!齊王聽了轉念說:那就從楚國走。顏率仍一臉狐疑的表情說:楚國君臣早就想奪取九鼎,如此作不正是送入虎口嗎?齊王臉色一沉,罵說:走這兒不行,走那兒也不行,莫非就這麼算了。顏率又舉了當初武王伐紂後,想從朝歌把那九只鼎搬到鎬京,結果動用了龐大的人力,花了無數的金錢,幾乎動搖了國本的例子,說給齊王聽,齊王才因而作罷。
    這則故事主要表達的是顏率憑口才與機智化解了東周國的危難,又同時保住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國寶;但顏率終究無法遏止秦國對九鼎的覬覦,到了秦莊襄王時,仍舊滅了東周國,取得了九鼎;所以把歷史的縱身拉近了看,徒以口舌之利是不足以救國的,或者可說是一時的政治操作無法扭轉國家的命運。回想九六年台海危機時,美國調防兩個航空母艦的戰鬥群至台灣沿海,防止兩岸一觸即發的戰爭情勢;而李登輝一邊吹他“兩國論”的號角,一邊以“啞彈”及應敵十八招來穩定人民的情緒;這就是標準的政治操作,事後回想起來,其難道有任何對國家命運的改善嗎?所改變者僅是其個人手中的權力而已。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圖謀



    陳軫是戰國末年出了名的縱橫家,尤其善於口才,他被張儀誣陷心向楚國,而向秦惠王的一段告白及比喻,很是經典;作為齊國使者向楚國大將昭陽遊說退兵的一段“畫蛇添足”的比擬也膾炙人口。
    但陳軫畢竟是一個遊走各國的說客,講求的是現實利益,不顧義理曲直。譬如張儀以商於六百里地騙楚懷王與齊絕交,事後他向楚懷王諫言:“張儀勢必不履行承諾,商於之地必不可得,而齊、秦兩國將合盟,楚國將北與齊絕交,又西生秦患”。這些預言後來都實現,可見他對時局有相當的認識;但他的對策是:不如私下與齊仍維持合作關係,表面上絕交,然後派人跟張儀去秦國,若真能取得商於之地,再與齊國絕交不遲。陳軫的目的完全放在土地的利益上,並不深究與齊國的合作關係是抵抗秦國的重要力量。甚至等到秦國負約,懷王想起兵伐秦時,陳軫還說:“與其伐秦,不如割一塊地給秦國,與他共同伐齊,使我國喪失於秦的土地能再向齊國討回”。這種論調,簡直荒謬不義到了極點。對於秦國這樣處處欺騙楚國的國家,楚國還要以土地向他賄賂,而與楚國結盟的齊國,卻要與之絕交,甚至合謀掠奪其土地,這是多麼不合情理的事呀!
    像陳軫這樣有口舌之利卻完全不顧義理人情的政客是任何時代或任何國家及人民要能認清並加以撻伐的;最近美牛議題引起國人的注目,由各項新聞報導得知,美方促使各國開放美牛進口的立場始終不變,甚至以貿易壁壘作手段,所以無論政黨如何輪替,總是要面對此問題,以美牛所佔貿易總額的比例如此細小,卻要國人犧牲如此之鉅,實不符比例原則;美牛進口所含瘦肉精問題本該由食品衛生單位作好檢驗與管理的工作,使國人能自由選擇是否食用,而不是將無法作好的管理工作上綱到貿易壁壘,以致影響全民生計。所以美牛開放與否絕不是簡單的衛生健康問題,而是政治鬥爭的工具,國人一定要認清這個事實,才不會捲入惡鬥的風暴中。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司法改革



    西漢時期曾任京兆尹的趙廣漢是一位嫉惡如仇、不避權貴,並深獲民眾愛戴的一位父母官;但卻在一樁與丞相魏相的互控官司中敗下陣來,落得了被腰斬的下場。其實這樁官司互控的雙方都沒有置對方於死地的打算,而只想殺一殺對方的威風,竟被宣帝作為政治上的打壓工具,枉死了一位歷史上清官。
    趙廣漢不但在立宣帝這件事上有功,而且是一位廉潔有能的地方官吏,從郡吏、縣令、郡守到京兆尹的仕途上,打擊豪門大族,改變民風,深受人民愛戴。但在京兆尹任上卻因判處了一個叫榮蓄的人,而驚動了宣帝;宣帝發交魏相處理,魏相從各種跡証中都找不出趙廣漢有瑕疵之處,但對於趙廣漢打擊權貴收買民心的作為很不以為然,所以就想以此案稍稍教訓趙某一番。
    但正巧魏相家也發生一樁婢女枉死的案件,經查是魏相夫人虐傭而導致的自殺事件,雖不涉及殺人,但虐傭也為當時社會所不容;尤其趙廣漢在調查該案的過程中,一點情面都不留,衙役進出相府十餘回,羈押相關人等也不問身分。這便使魏相懷疑趙廣漢想向他挑釁,於是一狀告到宣帝那裡。宣帝見雙方爭訟就案交廷尉于定國辦理;經查確實是自殺事件,至於虐傭情節無法確証,所以案件一經曝光後,引起許多大臣的議論,大都曾受趙廣漢“虧”的人更直斥其摧辱大臣。
    宣帝本可申斥趙廣漢一番即可,但令其憎恨的是當年趙廣漢由代理京兆尹調為潁川郡守時,長安百姓聚集數萬列隊歡送的場面;使其對這位“功高震主”的清官,作了報復性的判決─腰斬;引起長安百姓的震驚與悲慟,但沒有人可以質疑宣帝的判決,也沒有說服人的理由;這就是不完全法制所造成政治扭曲的結果,也就是一般人所謂外力干預了司法。所以不能被檢驗的判決是不具公正性的。
    近來台灣最高法院院長在退休交接儀式上發言,指責馬總統把手伸進了司法,指示司法院將最高法院的秘密分案制改為公開分案制,引起最高法院法官的集體反彈;但消息披露後,引起民眾及媒體一致的撻伐,指責其只顧部分法官的特權卻不顧司法的正義,總之其判決的結果不可非議,這不就像漢宣帝一樣不准別人質疑其判決的結果嗎?所以經過了兩千年,擁有特權的人始終不能放下特權,更遑論司法改革了。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東道主



    春秋時晉國聯合秦國去圍攻鄭國,鄭文公就派燭之武去遊說秦穆公,希望他撤除包圍鄭國的秦軍,他說:秦國若要向東發展,必須經由鄭國,鄭國作為秦國東面的鄰國,若能作為接待來往秦國使者的東道主,豈不有利於秦?這句話就是打動秦穆公撤軍的主要理由;也是後世“東道主”一語的典故。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曾多次扶立晉國的國君如晉惠公及後來的晉文公等,其目的就是與當時的中原大國晉國建立情誼,並在中原諸國維持友善的關係,以便發展。這一點與今天中美台關係類似,如果台灣能學鄭國發揮“東道主”的地利關係,則能解被中國挾制之圍;否則就只能應付美中而不暇,稍有不慎動輒得咎。
    而今中國有意對台施與善意,則國內反對黨卻硬指對方是包藏禍心;美國給予台灣免簽及軍售,但要求台灣開放美牛進口,卻也被在野黨指為來討人情債;像這樣為難雙方的“東道主”如何解圍?國人勿為在野黨的政治鬥爭而喪失自知之明。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真正原因



    要說秦末的反秦義軍中,除了陳勝、吳廣首先揭竿起義而外,就屬在江蘇宿遷一帶的項家軍最具規模了;不過這一切要歸功於項燕,因為他所率領的反秦義軍曾打敗秦將李信的二十萬大軍,也因此成為當時反秦義軍唯一有希望擊潰秦軍的一支武力。項燕不但在實力上足以與秦相抗,在政治意義上也有其正當性,那就是他曾任楚國的大將軍,具有復興楚國的指標性意義;這在後來范增勸項梁﹝項燕的孫子﹞立楚熊心為王的一番話中,有很清楚的描述,他說:秦國滅六國,其中最為無辜的就要算是楚懷王了,因為他誤信了張儀的詭計,與齊斷交,後來為了討債到秦國去,不但沒要到債,還被拘禁在秦國,至死都沒再回到楚國,當時楚國人最為這位楚王抱屈,所以當時在民間流傳的一句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意思是說即使楚國最後剩下三戶人家,滅秦的仍是楚國人,這句話很悲壯,代表楚國人是很恨秦國贏政的。現在反秦的義軍蜂擁而起,而你的家族又世世都是楚國的將軍,是唯一能恢復楚國國君的希望,所以都會來投靠你,使你成為義軍的代表。
    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號楚懷王,但被秦將章邯在定陶給擊敗了,自己也因此殉難;繼承項梁的便是後來自稱西楚霸王的項羽。輔佐項羽的仍是曾效命項梁的范增,項羽稱其為亞父。被擊敗的項家軍仍隸屬於楚懷王之下被稱為楚軍,楚懷王熊心就任命宋義為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領兵加入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改變的不只是秦國如日中天的命運,也改變了今後的天下大勢,對項羽而言也是命運的轉捩點;因為項羽在此役中殺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宋義,並一舉率兵渡河,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大破秦軍三十萬人,章邯率眾向項羽投降,項羽恐其生變,在新安城一夜之間就坑殺秦軍二十萬人,嚇得所有各路諸侯見項羽莫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確實為叔父項梁報了仇,也証明自己不同於宋義的戰略獲得了肯定,但同時也對繼續尊義帝﹝楚懷王﹞的政治策略有了很大的轉變;這一點使項羽面臨了內外不同以往的改變,首先就是對范增的質疑增加,相對地對另一位叔父項伯的意見開始重視;而楚懷王熊心這一頭也有了改變,因為自己委派的宋義竟遭項羽殺害,而項羽又取得了空前的勝利,簡直可說是自己已完全喪失了對項羽的指揮能力,所以只能把希望寄託到其他人身上,這個人就是羽翼未豐的劉邦。
    楚懷王許下“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的承諾後,允劉邦自南陽西行入關,卻叫項羽去救趙,是否就是故意不讓項羽稱王呢?其實義帝如此承諾的理由就是想趁早摧毀秦的勢力,倒沒有偏袒誰的問題,而且主力皆在項羽這一支軍隊上;項羽當初是看不起劉邦會先他進入關中的,所以並不因而記恨於義帝;是誰也沒想到劉邦會以收買峣關秦將的方式輕易的就進了關中。在蘇東坡論范增一文中就說項羽弒義帝是自殺宋義時就有的了念頭;所以這也駁斥了義帝是劉邦派人暗殺然後嫁禍項羽的說法;項羽親口說:“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後裔)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項羽)之力也。”至於打發義帝的方式就是“分地而王之”;然而後來弒義帝是義帝不肯遷到郴,將彭城讓出來,阻礙了他自立為西楚霸王的志業,所以密遣英布絞殺之。
    劉邦其實一直都不在項羽的眼裡,即便劉邦攻入咸陽,在赴鴻門宴時,項羽都只認為劉邦像英布一樣是個隨他擺佈的棋子;而項伯袒護劉邦或范增力主殺劉邦,都應該是後世人想放大其戲劇效果的作為。劉邦的坐大及項羽對他另眼相看應該從韓信、張良等人為其效力始;尤其在收服北方如代、趙、燕、齊等諸侯方面所展現的實力。
    最後,項羽在烏江自刎,不肯渡江回江東,人說理由有二,一是隨他出征的江東子弟八千人,今無一人還;二是父老雖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其實這也都是後人穿鑿附會的結果;真正的理由應該是他弒義帝。因為當年他叔父項梁敗戰身死,江東父老仍支持他,是他背負著復楚這項艱鉅的使命,而今卻弒義帝,這才是他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真正原因。
    而今我們所面對的是強大的中共政權,中共對台灣強調的主權其實是他身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義務,但他也知道兩岸分治的事實,所以他願與台灣主張統一的政府和平共處,這就是1992年以來兩岸關係有所進展的基礎。台灣人民要認知的是我們唯有主張統一才有像項羽、劉邦一樣反秦的號召力,也才能與中共以平等互惠的原則和平共處,否則像項羽一樣背棄楚的復國使命就只有自刎江左的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