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小心運動是政爭的藉口



    清朝末年,清政府為了挽救日漸頹勢的國運,進行了兩次運動,一次是1861年由洋務派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所發起的洋務運動;一次是1898年由康有為、梁啟超所發起的維新運動;洋務運動最後以甲午戰敗收場,維新運動最後成了帝后兩黨的內鬥,由袁世凱獲漁翁之利而收場;兩次運動雖都以失敗收場,但對後世的影響卻有天壤之別。
    先說百日維新運動,如果這次運動成功,也就是光緒皇帝這一派獲得了成功,中國的變化會是什麼呢?容我大膽的預測,那將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換句話說,那只能算是一場成功的政變,把本來在慈禧手上的政權奪取過來轉移到光緒皇帝手上而已。從參加這次維新運動的人物及其後來的作為看來,他們要的就是重新建立一領導中心,而從中撈取一些政治利益而已。
    洋務運動雖然以甲午戰敗收場,而且早先所訂的目標“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略顯侷促狹隘,但基本上從派往國外的留學生到涉及工業技術以外的社會科學等著作文獻看來,其影響是深遠的,中國近代的思想建構可能都是來源於此;這次運動所涉及的政治鬥爭層次較低,而且是由上而下,漸次影響民間逐步發酵的一次思想革命;嚴格說來比較像日本的明治維新,按步就班,對社會的衝擊也較少;如果這次運動成功了,可能也不會有爾後的辛亥革命,更別說後來的文革了。
   中國歷史上有像維新運動一樣的政爭千百回,但絕大多數都換湯不換藥,走了個董卓來了個曹操,老百姓怎麼也翻不過身來;但像洋務運動一樣影響深遠,而未必成就於一時的思想革命卻是少有的,當然也不是政治人物所期待的,因此中國可歷經多次的改朝換代也終究改不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宿命,權力與金錢兌換的金科玉律;所以人民要能覺醒,不再期盼有聖賢降世,也不再為政客搖旗吶喊,因為他們不過像清末的維新運動一樣,以動人的口號掩護奪權的政爭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