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集體冒險



  有一個冠心病患者在醫院等待治療,醫師提出的建議是將左冠狀動脈裡裝上類似撐開血管壁的支架,讓血流正常供應給心臟,使其不致缺氧發生痙攣的現象﹝這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心肌梗塞﹞;但醫師仍提醒病患,所有的手術都有其風險,希望病患能夠了解,簽下手術同意書後進行手術治療。
  通常在這種狀況下,病患都會想從醫師口中獲得手術成功率的評估;所以心理學家對醫師各種不同比例的答覆作了一項研究,發現50%成功率以上的答覆較能說服病患接受手術。
  這樣的結果使許多在發展中的手術無法獲得病患的信賴以致始終停留在初期發展階段,而醫師的答覆卻主觀性很強,所謂的評估也參雜各種非理性的因素;這使得研究人員想把個人主觀因素降低,改採專家的意見,因此又進行了另一個實驗,找來七位專家評估該項手術的風險性,結果發現只要有30%的成功率就會使手術進行,研究者認為這就是所謂的集體冒險現象。
  一般人會認為經過七個專家的評估比一個病患或一個醫師的評估要可靠的原因是集思廣益,博採眾議,甚至認為個人決策比不上群體的智慧;但實際上集體決策會出現三個作用使風險性增加,例如責任分攤:在集體決策時會增加風險性的原因是可把決策的責任降低;又如社會比較作用:決策者會朝社會氛圍的方向修正,這使得專業性降低;最後是領導人傾向作用:也就是決策群體中產生意見領袖的領導作用,而使得各自獨立判斷的能力大幅下降。
  這讓我們想起最近年金案中民進黨一直呼籲開國是會議共同決策的堅持;年金案是關乎台灣近一千餘萬人的大事,當然要極其慎重,要充分溝通,達成共識;但也是極為專業的問題,還牽涉到財政、社會公平與經濟發展等一連串的問題,所以過多情緒反而不利於決策;因此作為政府角色的專業部門要先提出各種資訊及方案來供大眾參考,以免掛萬漏一;也應極度透明,不讓混淆視聽的言論影響民眾的判斷。而國是會議雖名為集思廣益,但也會陷入上述三個作用所導致的集體冒險境遇。民進黨在外散播不實內容,大力宣傳政府無能不可信任的印象並藉此想形塑領袖現象的企圖,都不是真正想為人民解決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