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除了血緣還有共同的經驗


    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指若沒管仲建議齊桓公「尊王攘夷」,我們都已經被夷族併吞而沒有華夏文化了。當時的夷族講的應該是獯鬻,也就是後來的匈奴,「被髮左衽」是當時匈奴人的外觀,由此可知匈奴人的頭髮是披散的,而中國人在行冠禮之前也是披髮的,二十歲後就束髮戴冠,一直到滿族入關才要求薙髮,也就是像許多清宮劇中的男子將額前至耳際的頭髮剃去,只蓄後髮並紮成辮子,鄭經就因此不願向清廷俯首稱臣,可見當時的漢人是如何抗拒剃頭這項規定的,理由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這是《孝經》裡開宗明義的一句話,可見對中國人而言牢不可破,甚至到了民國初年許多人都剪辮子了,滿州人抗拒也以此為由,連當初實行薙髮令的滿州人都同意了這項屬於漢族人的傳統,所以今天講中華民族,絕不是只有血緣這一層關係,而是自我認同,什麼又是自我認同呢?就是你生活的方式及對事物的理解是與一些人有相同的概念。
   政府剛撤遷來台時將軍眷都集中在眷村裡一起過生活,有許多人是年幼時就被拉去充軍的,根本不懂祭祖這件事的意義,但由於與外界接觸後就發現許多本省人逢年過節祭祖,因為思親的緣故所以也學著祭祖,我的父母就是如此,我記事時就問父親祭祖的意義,父親說那是對死去親人的一種追思,再等我長大一點後,開放探親,父親要回鄉探親,我又問父親咱爺爺奶奶不是都過世了嗎?父親語塞。所以祭祖這件事是中國人的傳統,也正如父親所說是對死去親人的一種追思,但在動亂隔閡的年代也只能是一種追思了,那還是中國人一種特殊自我認同的生活方式,那即是孝。
   從許多本省籍家庭裡拾回的思親方式重新在每一個離鄉背井的老兵心中炙熱地燃燒起來,不完全是模仿也曾經是記憶裡的經驗,那能是不同民族所共同擁有的經驗嗎?所以硬要拿血統中還剩下多少基因是來自中國,因而否定咱不是中國人,誰能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