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物種生存與滅亡的密碼



  研究生物演化的學者可以把生物從單細胞到複雜如人類的整個物種演化過程繪製成一幅圖,那看起來就像一棵樹;每一個物種演化到極致時就一分為二,朝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其中之一是數量化,像與人類有共同高度的昆蟲,昆蟲在個體的精緻化上不如人類,但牠們的數量驚人,而且終其一生好像都在為生殖這個目的而存活著,像昆蟲有卵、幼蟲、蛹、成蟲四種態樣,一定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有這四種態樣?答案是牠們為了要適應環境的變化而衍生出這四種態樣,目的是生存下來。
  昆蟲還為了存活而自出生就各自演化成不同的個體,例如蜜蜂中有蜂王、工蜂、雄蜂的區別;就是打一出生就把各自的使命給固定住了,這一生就為一樣目的而活著,對個體而言是簡單的,對整體族群而言卻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所以昆蟲表面上是以數量作為保種的方式,但骨子裡卻有一套分工極細緻的系統操控著。這也就是我們要說的另一種適應環境的演化方式─差異化;像人類這樣具有高度精密系統的個體,既然每個個體都配備齊全,那個體的差異化就會顯現,目的則是利用差異化去尋求適應。
  綜合而論,昆蟲以數量取勝,人類則以差異取勝;整個生物的演化過程都各自保留以上兩種特性,例如昆蟲的社會組織與分工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差異,而人類生殖系統中如雄性的精蟲數也是一種數量取勝的方式,相互夾雜卻又各自隱藏生存的絕技,目的都是盡其可能的存活下來。越是險惡的生存環境如沙漠、深海、火山口,生存在該地的物種同質性高,數量驚人;而在環境適宜存活的地區,物種間的差異大,如亞馬遜地區的物種就稱冠其他地區。
  這種天演律是否為人類所接受呢?答案是否定的,人類間的差異越來越小,甚至同質性也越來越高;一樣的是非觀,一樣的價值觀,不只要求與他人一致無二,甚至也要求別人與己一致無二,所以強加自己的觀念於他人,否則就是異類,要遭全體人類的唾棄。這樣逆天而行的演化會導致極可怕的後果,譬如說人類可能會被同一種疾病一次性的毀滅而毫無招架之力;或者同質到只能接受同一種食物或能源而引發戰爭;甚至為一種大同小異的觀點開始內鬨不斷。
  其實我說的這些現象都在近一千年的人類歷史中反復不停的重演,我們可以確定,這種狀況會繼續發生,直到人類滅亡為止。人類不是也有如我一樣有智慧者能看穿這樣的宿命嗎?但人類卻也隱藏著那種數量集結的天性,所以即便看起來是非易辨的事也會形成多種意見集結的意識形態,最後爭個你死我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