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國家政策


  新加坡曾是英國殖民地,二戰期間被日軍佔領,1945年回歸英國,1959年英國允其自治,1963年與沙巴、沙勞越及馬來聯邦共組馬來西亞聯邦,自此脫離英國統治。但李光耀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與東姑拉曼所領導的巫統一直在民族問題上意見不合;李主張所有居住在馬來西亞境內的人民都是馬來西亞人,不論種族一律平等,但東姑拉曼卻主張要尊重土著部落的權力;所以最後由擔任首相的東姑拉曼在1965年8月7日的議會上提出將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的決議,自此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獨立國家。
  新加坡初脫離馬來西亞時,各種基礎建設都落後,甚至用水都要由馬來西亞的柔佛州來供應,所以馬來西亞人視新加坡為一仰人鼻息的國家,就像香港必須仰賴中國一樣。但新加坡卻從不自悲,他們默默的從事國家基礎建設;在用水項目上,他們不但到柔佛州興建水庫及供水系統,還另外從新加坡再建一條輸水管線至柔佛州,用意是將馬來西亞的水引導至新加坡處理後再以飲用水的方式回銷給柔佛州的居民使用。
  大家一定以為新加坡這樣幹,就可賺取加工的費用,使自己的水價降低;其實新加坡處理飲用水每千加侖需要2.4馬幣的成本,但他只售0.5馬幣的價格,這樣每千加侖至少要虧1.9馬幣;而柔佛州政府以3.95馬幣的價格賣給居民,無需任何成本即可賺取3.45馬幣的利潤;相較之下,新加坡政府似乎比馬國政府要笨許多,但實際上新國為維護其水源是寧願作此犧牲的,這不能純以賺錢營利的角度看問題。
  如果新加坡政府就以此為滿足,卻不思開拓新水源,終究要受制於人,所以他們另外自印尼引進食用水,並通過海水淡化取得食用水,甚至以再循環的方式取得用水,多管齊下的方式解決用水問題;因此當馬來西亞前任首相馬哈迪向馬國人民喊話要調高供應新國用水價格的同時,新加坡已能自海水淡化及再循環利用途徑取得足夠用水;相反的 ,若馬國切斷水源,柔佛州的居民將立即斷水,柔佛州政府更將損失自飲用水上的獲利。而新加坡所供柔佛州的飲用水也早已超過當初協議中的1700萬加侖,而至3700萬加侖。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看到一個國家的戰略思考,一個具備遠見的政治家對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性規劃;他們不會把關係一國生計的問題拿來作政治運用﹝如公投﹞,像我們的核能政策一樣﹝說廢即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