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和而不同

《論語·子路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具體問題上的看法卻不必茍同於對方。小人則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內心深處並不抱有和諧友善的態度。
晏子舉烹飪的例子說明:「和諧就像做肉羹,用 水、火、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用柴火燒煮。廚工調配味道,使各種味道恰到好處;味道不夠就增加調料,味道太重就 減少調料。君子吃了這種肉羹,用來平和心性。國君和臣下的關系也是這樣。國君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進言 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備;國君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 包含了可以的,臣下進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 政事平和而不違背禮,百姓沒有爭鬥之心。但梁丘據不是如此,國君認為可以的,他也說可以;國君認為不可以的,他也說不可以。如果用水來調和水,誰能吃下去呢?如果用琴瑟老彈一個音調,誰聽得下去?不應當事事相同的道理,就像這樣。”
所以和是容許表面上的差異但實質上是力求協調完美的,同是只求表面的一致卻隱藏著根本的矛盾;無論現在民主政治如何發展,都是要講求和而不同的原則,雖然表面上是競爭關係相互砥礪但根本上是有一致信念的,因此就不會矛盾衝突導致社會的分裂。兩岸關係亦復如此,儘管表面上存有差異,但卻不損及根本的和諧友善,而不是維持表面的一致性卻根本上分歧。「和而不同」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和而求同」是反其道而行,蔡英文的說法正與兩岸所要追求的目的是完全偏離的,而其誣指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和而求統」才背離了台灣的意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