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君臣之義



    春秋時有一個中原小國叫衛,這個國家的命運乖舛的原因是其地理位置不佳,它西面是晉,東面是魯,南面是鄭,北面是狄。還曾被狄所滅,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流亡政府,後來是齊桓公將其復國。四面皆敵,內部還不安,到了春秋晚期,竟發生國內孫氏及寧氏的為亂,這也是春秋時期很著名的一段歷史,為大家簡述如下:
    孫林父其實是衛國的貴族,被封於戚邑,是當時很著名的國際都會,比衛都帝丘還有名,靠的就是孫林父周旋於諸國間的能幹。寧殖也是衛國很大的一個家族長,他曾討伐宋國,立下汗馬功勞。此二人都同時輔佐衛獻公,但獻公是個對大臣很無禮又暴虐的人,所以兩人就將其驅逐至齊,另立觴公。
    但這個舉措是大逆不道的,很使國人及諸侯國所看輕,寧殖就一直耿耿於懷,臨死,告訴兒子寧喜,要他把獻公迎回復位。但寧喜接替父親的職位後,竟毫無機會。直到獻公召集人馬攻入夷儀城後,派人來策反寧喜,才使寧喜重振繼承父志的信心。於是趁孫林父在戚邑期間,朝中只有其子孫襄居守的機會,派兵將孫襄殺死,把殤公毒死,迎獻公入朝。
    孫林父得知此事後,猜想獻公必不饒他,因此就率戚邑一起投晉。晉平公撥三百人應付他,並叫他守茅氏之地。寧喜探知孫林父僅有三百人的實力,便派人去襲擊茅氏。雖佔據茅氏之地,但主將殖綽竟誤入陷阱遇害。孫林父故意謊報戰情,激晉平公向衛討伐。結果就在澶淵之盟時,將衛獻公及寧喜兩人拘留。齊國的晏嬰來向晉平公求情,平公先釋獻公,但仍拘留寧喜,直到獻公答應致贈女樂十二人,才同意釋喜。從此寧喜就更加跋扈專權,甚至不把獻公看在眼裡。公孫免餘是獻公另一近臣,很為獻公抱不平,於是獻計刺殺寧喜,終於滅其族,使衛國的內亂平息。
    這個故事可看出春秋時君臣的關係,國君須依賴賢能的臣子,才能使國家強大;但臣子一旦有了過多的權力,就威脅了國君的地位。當年若不是宋楚瑜在中常會上為李登輝仗義執言,李未必能接掌大位;但李卻無法忍受宋在省長任內功高震主,所以廢省以盡廢其羽翼。然未能阻卻宋角逐大位,使李一盤好棋,最後下得二二六六,還要賣老臉去組台聯來保護自己後半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