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不遷怒,不二過。




   魯哀公問孔子,誰最好學﹝其實是問你的弟子中誰最會作學問?﹞?孔子說:顏回最會作學問,他求知不將自己的情緒牽涉其中,客觀以對;凡學習中所遇的過失,無論是他人或自己所犯的,都不再犯,可惜他卻短命死了;如今再找不到像他這樣會作學問的人了。
    這裡“不遷怒,不二過”是指顏回在學業上的態度及精進的程度;切不可解釋為其道德修養上的情形。可惜的是許多古今註解在這句話上都弄錯了意思。
    最近馬英九的競選團隊有一支宣傳片,是講讀經的,特別是指孩子的幼年教育,我以為讀經是很好,但如果一些老師或講義不加斟酌,而灌輸了錯誤的解釋,可能會使這樣的美意大打折扣。其實就算現在研究這些經典的人,每天浸淫其中,也未必全然了解。我的意見是把幾種解釋都要並陳,使孩子自己去判斷,等他以後有了更成熟的思想,再回頭來看這些經文,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了,倒不一定正確,但絕對有益於己。求知無非圓滿自己罷了,我便是如此深得其髓的人。
    至於民進黨北市議員梁文傑說歷史上奸臣也都熟讀經書,正可以“不遷怒,不二過”來說明,求知的態度要客觀,不能把自己好惡的情緒攙雜其中,這樣所求的知才是真正的知,否則就只是在自己固有的思維中打轉,看到符合自己意思的認為是知識,不同於自己意思的便是邪說異行,那就枉費了求知的努力。從別人或自己的經驗中學習不犯重復的過錯是求學問的另一目的,作奸犯科就是一再重復過錯,當然不算求知而得知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