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巧拙



    蘇東坡在談到秦統一前對齊、楚兩大國的不同策略,而認為“巧於取齊,拙於取楚。”理由是當齊王建即位後,竟眼睜睜的看著秦兵圍攻邯鄲而不願伸出援手;因此秦花了近四十年的時間收拾韓、趙、魏,明擺著知道你們﹝齊、楚、燕﹞是袖手旁觀,自顧不暇。到了攻楚時,李信的二十萬大軍拿不下來,就由王翦把秦國國內腮幫子底下能長出兩撮毛的都調集起來湊了六十萬大軍去伐楚;反正看準了你們其他兩國﹝齊、燕﹞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幸災樂禍心理,攻下了楚國。
    蘇東坡認為秦在取齊的戰略上是謹慎的,所以給予“巧於取齊”的評價;然而在取楚的戰略上似嫌冒險,所以給予“拙於取楚”的評價;可是站在我剛剛說的秦國主觀的意識裡,你們六國也好,三國也好,都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無甚小路用。
    今天選戰上亦復如此,本來龐大鬆散的國民黨不是團結強悍民進黨的對手,民進黨應勢如破竹的從基層開始動搖國民黨的根基,然後由其裂解,以鄉村包圍都市的戰術逐步取得優勢;但選戰開打以來,不斷在文宣及打馬議題上的過當操作,本身又在兩岸、經貿以及廉潔的議題攻防上出現漏洞,所以未如預期的裂解泛藍,且越打越讓對手陣營團結,並犯下喚醒沉睡泛藍的錯誤,因此勝負情勢已定,頹勢難挽。
    其實此役曾在馬英九台北市長連任時重演過,當時民進黨派李應元參選,李的個性隨和,很受都會區選民的青睞,雖無法與聲勢正強的馬英九一決雌雄,但如能在防災、警政等議題上切入,卻有可能在議會有所斬獲;而當時在中央的陳水扁卻以地方對抗中央等具有意識形態對決的選舉語言攻擊馬,使得本來對馬納莉風災處置不滿的群眾傾巢而出,使馬狂捲87萬多票,得票率64.11%;這就是批馬過當的影響。
    綠營對馬的執政能力提出質疑,並且在馬疏忽的社會弱勢、財富分配上著力,或許不能順利拉下馬,也能在國會增加席次,卻捨此不為,而攻擊馬的清廉及濫用國家機器,都部分影射陳水扁的執政,正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巧拙立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