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說:有道德修養的人處理政事,並不堅持一定的方式,也不否定其他的途徑,甚至使別人都誤以為是循私謀利,也在所不惜;唯以福國利民為是。“適”作“往”解;“莫”作“毋”解;“義”作“所由之路”解;“比”作“小人的私心”解。
   近來大家對證所稅的議題討論很多,從反對黨到工商大老、升斗小民、媒體名嘴都口徑一致的批評馬英九,其中可歸納成三種主要的聲音,其一是時機不對,認為在歐債危機及世界經濟瀕臨崩潰之際實施證所稅,是嚴重打擊經濟的行為;其二是政府為了一年不到一百億的證所稅,卻傷筋動骨,不敷稽徵成本,也損害政府的威信;其三認為此舉是假改革,無法抑制炒作,抓小放大。
    其實這些批評都只作表象的解讀,而無法了解此項稅制將重塑台灣經濟的形貌;而且不如此作的結果,將導致台灣經濟迅速走弱,淪落至萬劫不復的境地。如果了解台灣經濟近十餘年來發展趨勢的人就不難發現台灣出現的三種現象:薪資不漲、結構性失業、貧富差距擴大。台灣一向以出口貿易為經濟發展的主軸,而優勢的人力資源其實就是這項經濟的主要競爭力;而近十年來國內薪資卻被凍結不漲,其原因即是此優勢已不再,而另有其他人力作補充;從結構性失業的狀況看來,本來在台灣有結構緊密的上下游乃至配套性產業,而今這種緊密結構的產業聚合體已被瓦解;擴大的貧富差距正說明原來利益分配尚稱均衡的社會現象,現在已被一部分人壟斷。
    由以上三種現象就可推估在不久的未來,這三種現象還要繼續惡化,乃至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而這不是世界經濟恢復榮景後,就能改善的。換句話說這是台灣經濟走到了一個不得不改變的關口,以往社會充分就業的狀況可能不再,創業門檻的提高及風險的增加使年輕人感到頹喪,在這樣經濟轉型的劇烈社會變動中,必須依賴強有力的政府負擔起照顧弱勢及引領社會導入正確發展方向的責任。但據目前台灣民主政治的走向看來,政府是朝小政府少干預的方向發展的,所以政府對疲弱的經濟只能束手無策,對弱勢照顧也無能為力,對基礎建設及教育的投資蜻蜓點水;政府指望投資降低失業,卻飲鴆止渴的給予免稅及犧牲環境作為代價;為了維持健保這樣奢侈的消費,扭曲排擠其他公益。
    證所稅的開徵是一項指標,代表政府對公共利益的重分配態度,讓社會上的每一個分子都了解維繫社會的健康發展,是必須利益均霑的。一個有為有守的執政者要能堅持改革的方向,而不是顧慮一時的榮辱及短暫的成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