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中原之國的省思


 
    中國人講中原之國是從東周的晉國強盛以後開始的,在此之前絕大多數諸侯國都以諸侯的爵位作為等級的區別,甚至還要比是否能成為天子的輔臣卿相來區分等級,這是從殷商武丁以後所訂下的標準;所以周文王在商紂時被封為“西伯”,意思他是西方諸侯之長;諸侯需要論資排輩,說穿了就是區別親疏遠近,與天子最親近的諸侯也將是最具聲望的諸侯,天子再封他作“方伯”,讓他成為一方之長,給他設立三軍的權力。
    天子所在之地稱作王畿,指由天子直接統御之地,範圍有一千平方里,其他諸侯只能有百里,所以天子在哪裡落腳沒有多大關係,也不講求地理位置,因為他們也許都是前朝的貴冑,譬如說商湯及周文王都是夏、周兩朝的諸侯,他們的宗廟在原來被分封的土地上,做了天子也無法遷宗廟到他地去,所以只好就地登基;當然像武丁及周平王遷都他地,是政治軍事的考量,而不是地理位置的考量。
    晉自稱是中原之國,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王畿在洛邑﹝今洛陽附近﹞,而整個晉國就好像王冠一樣包圍著王畿;周襄王因為自個兒家鬧內鬨,被弟弟子帶趕出王畿,往南逃到鄭國躲避,他本來依靠的齊桓公,此刻正趕往西天極樂世界去投胎轉世,所以只好仰仗正蹶起的晉文公,晉文公不只要名義上的諸侯之長,還要周襄王實際上的好處,襄王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把洛邑附近八座城池一口氣賜給了晉文公;這下子王冠成了安全帽,緊緊扣住周王畿這顆頭顱。這一點使晉國在政治上,像握住了一柄權杖似的,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晉不只控制周王畿,甚至其他國家相互間的往來也都由他控制,這就是非常典型的扼交通樞紐位置,也就是現今人說的國際戰略位置。
    所以山西人很懂得利用這個優勢,南來北往的做生意,兩個字─“交通”,人要通,貨要通,錢要通,情報要通,人情事理更要通。晉人把自我地理位置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不全然是自我膨脹,也有深刻的投入,才能創造出一種境界─“中原之國”,這比前些年台灣人要搞這個中心那個中心來得腳踏實地的多。
    近來大家對台灣石化業是否要繼續發展,有很激烈的討論;有的人著眼在環境代價上所以持反對立場,有的人認為在既定基礎上發展的優勢不可輕棄,所以即便在台灣的投資受阻,也要到馬來西亞去發展;其實大家如果注意最近的報導就會發現,中國政府與緬甸政府已達成協議,將從實兌修建一條輸油管線直達中國境內,屆時,從中東運來的石油經此管線到達中國的西南地區,比經過麻六甲到台灣及日本的距離及時間都大幅縮短,成本也節省很多,在這樣的基礎上,繼續在台灣或馬來西亞經營石化業是否明智,便不言可喻了;所以在台灣選擇可長可久的發展產業,就要有晉人利用自我優勢及努力付出的條件才能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