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制度可能是奸佞的溫床



    唐朝是自玄宗皇帝以後開始衰敗的,玄宗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期間使用過三個年號,一是先天,一是開元,一是天寶,先天及開元時期是所謂的開元盛世,想當然李隆基在這段時期是如何勵精圖治,創造了唐朝自太宗以來的第二個盛世;這其中與他知人善任有關,當時他任用姚崇、宋璟、陸九齡,都是一時之選,所以從兵制到土地的一連串改革,使經濟繁榮,民生樂利,重振唐朝的國威。但自開元二十四年﹝西元736年﹞,玄宗皇帝五十一歲那年後,他忽然轉性,從儉僕勤政一變而為奢靡荒淫,甚至聽信寵妃武惠妃所舉薦的李林甫,讓他接任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相職﹝唐朝宰相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的長官並為宰相﹞,從此唐朝就步入了衰亡的命運。
    李林甫何以如此禍害?其實據歷史的記載,他是一個處處小心謹慎,作事循規蹈矩,官員的升遷也都按常規辦理的人,甚至綱紀嚴明,講求效率。尤其最被玄宗看重的是他對籓鎮各番將的控制,使安祿山這類番將都臣服於他的統御之下;而他與其他數任宰相的相處不睦,甚至有口蜜腹劍構陷誣攀等情,也多半是因政事上的意見不合所致;李林甫也是中國歷代奸臣中唯一清廉自持者。
    何以這樣的人最終會成為禍害國家的元凶呢?這與唐朝當時的處境有關,首先是從武則天以來的邊政,尤其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向南伸展勢力,造成了唐帝國要花許多的人力物力來維持邊境的安全,其實這時政府財政上已不堪負荷,所以改府兵制為募兵屯田制,由戍守在當地的軍隊屯墾自給自足,然而這是理想,實際上都還需要中央政府的掖助,李林甫能控制番將的主要手段就是透過中央政府的掖助,精確的掌握各藩鎮的動態,使各藩鎮不得不效忠中央政府,不敢有所異動。這種統御的方式必須非常嚴明而且準確,所以導致了他與其他閣員間的齟齬,尤其在張守圭與牛仙客的任免上,他與當時的宰相陸九齡就發生嚴重的衝突,從此在政事上,李林甫開始專斷獨行,擋道者死;所以唐朝的內閣體制導致李林甫對藩鎮的掌控出現鬆動的現象,而其他閣員又自識甚高不願與其為謀,和衷共濟,才導致他的獨裁專斷,以致在他死後就發生安史之亂,動搖唐朝的立國基礎。
    因此國家體制的不當可能造成的危害實不容小覷,例如近來政府感受到經濟的頹勢,想提出振興經濟的方案來因應,但體制中關係到經濟的部門從中央到地方有數十個,許多投資案都被擱置在這些部會部門中動彈不得,與國外的經貿談判也因為各部會的堅持己見而沒有進展,這種制度若不改變,要不就是拖累國家進步的腳步,要不就會產生像李林甫這樣專斷獨行的執政者,使國家淪於萬劫不復的境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