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個性決定命運﹝威廉二世篇﹞



    德國最後一位君王─威廉二世,母親是英國維多利亞長公主,所以和英王愛德華七世是表兄弟;母親另一妹妹的女兒嫁到俄國去成為了亞歷山德拉皇后,所以和俄皇是甥舅關係。同時與英、俄兩國有如此緊密的親屬關係,但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時與兩國反目,這也正說明了威廉二世個性桀傲不馴的程度了。
    在政治上他有非常大的權力欲,所以儘管在未登基前對俾斯麥首相萬般推崇,但登基後卻無法忍受其專斷,而將其解職。尤其威廉對社會主義的同情使他得到很多民眾的讚揚,這正與俾斯麥的理念恰恰相反,也是造成兩人最終分道揚鑣的關鍵;可是一旦俾斯麥去職後,威廉所倡導的帝國主義與軍國主義的色彩甚至比俾斯麥更強烈,俾斯麥也只主張成為歐洲的核心,而威廉所主張的竟是“一個太陽下的位置”,意思是要在任何太陽照得到的地方都有德國的影子。所以什麼才是他與俾斯麥真正背道而馳之所在呢?自然是權力欲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奧匈帝國的皇儲裴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被刺,使戰爭擴大的元凶即是威廉力挺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施壓,要他們嚴懲在塞爾維亞境內的秘密組織,其實這就等於是向背後支持塞國的法國宣戰了;法國與德國在普法戰爭中所埋下的深仇大恨還未消,此刻正如火上澆油一般激起了必須一戰的緊張情勢。
    但英、俄為什麼也無故被捲入呢?甚至還與德國反目成仇。原因是戰爭之初,俄皇尼古拉二世是出面為雙方協調的,但威廉毫不給這位姪兒一點面子,不但不把俄皇提出的把戰爭規模限縮在巴爾幹半島,還實施所謂的“施里芬計劃”,就是在德國東西兩面佈署重兵以防俄國與法國的入侵,這不等於是甩了尼古拉二世一記耳光嗎?因此與俄反目。與英國則是新海軍方案─“提爾皮次計劃”,這個方案早在俾斯麥時代就曾擬妥,但俾斯麥考量到與英關係的惡化,因此放棄;但威廉卻於此時再行提出,無異老壽星吃砒霜。
    所以一個領導人的個性竟將自己與整個國家的命運推向死亡,這是何等殘酷的事實啊!雖然他退位躲到荷蘭的鄉間去,但在他所引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兩度獲得鐵十字勳章的士兵希特勒,對這場戰爭有了另一種解釋,那就是戰爭中的吸血鬼“猷太人”掠奪了社會的財富,佔據了所有的工作機會,而那些接掌國家政權的社會主義分子忝不知恥的向別的國家俯首稱臣;這種偏激的思維正使復甦中的德國要受再一次的劫難;所以威廉是使德國陷於這種輪迴的開端,都是其個性使然。
    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他們都各有其個性,有的鮮明有的隱晦,但都影響著台灣人民的命運及走向,有的可能使我們光輝燦爛,有的也使我們蒙羞自愧,但他們都不自覺,雖然有的已蒙主寵召,但在世的也從不以為意,還不斷想影響其繼任者的施政;只是人民半癡半醉的活在他們的陰影中,在招魂幡的揮動下喪送了自己的青春與熱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