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反智現象



    一位篤信上帝的老爺爺規定他孫子每天早上進餐前讀一節《聖經》;有一天孫子跟爺爺說:我並不懂得其中的意思,雖然有時記住一些情節,但合上書很快就忘了,這有什麼用呢?老人沒有立即回答;
    到了傍晚,老人見孫子放學回來,對他說:你到廚房裡拿那個裝媒的籃子去河裡打水回來。
    孩子很是納悶,首先裝媒的籃子又黑又髒,裝水能用嗎?籃子打水盛得住水嗎?孩子還沒開口問,老人就抽他的菸讀他的經,全不理會;
    孩子到水邊打了一籃子水,沒一會兒工夫就漏光了,回到老人面前,舉起籃子給老人看,
    老人說:你跑快一點就能盛得住水了。孩子這一回兒加緊腳步,但還是一籃子空的回到老人面前,老人不死心叫孩子更快些,依然盛不住一滴水,
    孩子無奈的跟老人反應:爺爺!這根本沒用。
    老人這才跟孩子說:誰說沒用呢?你手裡的籃子比先前乾淨了不是。這和你讀《聖經》的道理一樣,雖然一知半解又沒完全記住,但只要你一次又一次的讀它,它就能像這河裡的水一樣淨化你的心靈。
    這有點像過去私塾裡教孩子讀三字經,孩子並不懂得其中的意思,只跟著大夥兒一起朗誦,可是卻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現在已不時興這種教學方式,凡事講求先理解再進入記憶,但實際上對許多學子而言,既沒理解也沒記住,許多經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孩子連基本的英文字母及九九乘法表都記不住,更何況高深的做人道理呢?
    這個困惑最近在康納曼所著洪蘭翻譯的《快思慢想》一書中得到答案,那就是人對事物有直接的快速反應及經過理性判斷的兩種處理方式,通常人是即時反應的,而此反應來自日常累積的經驗,許多錯誤也因此而產生;讓孩子讀《聖經》或《三字經》都是以累積其經驗的一種教育方式;而近代使孩子先理解再進入記憶則是一種使人儘量避免以直接反應的方式面對問題,凡事三思而後行;孰優孰劣各有千秋,但應並行不悖才是對孩子最適合的教育方式。
    最近因經濟景氣落入谷底的影響,許多媒體開始宣導一種讀書無用論的反智思想,這是很可怕的;因為擁有學歷也找不到好工作,或畢業後鮮能學以致用的理由就否定接受教育的功用,是對教育的誤解也是使整體社會喪失潛在競爭力的一種謬論。
    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化到工業社會花了至少一百年的時間,但是人類進入資通訊時代僅花了十年不到的工夫,你會發現人類的學習能力越來越快,這不是一蹴可及的,完全是教育使然;如今五十歲到六十歲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沒有接受完整的資通訊教育,但現今最活躍於業界的經營者或是IT技術大師們都是這一代的人,其原因就是他們都曾埋首學習舊電腦時代的程式語言及邏輯電路的應用,再不然也認為電腦可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問題,因此致力不懈。所以當我們開始懷疑學校裡學不到能糊口的本事而加以放棄時,那些幸運之神也將過門不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