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誤用的貨幣政策



  誰發明了貨幣?這個問題的答案各式各樣,莫衷一是,原因是人類歷史上各個不同民族都在不同時期不約而同的出現了貨幣,証明它確實符合人類的需要。現在從各種跡象都顯示貨幣與債的關聯性最大,也與信用有關,所以就推論出了一個假設說:當初有一個人需要向人借貸糧食等類的物資,可是他沒有能取信於人的物件作抵押,因此有一個每年都能收穫許多糧食的人出面為他作保,寫了大量的借據給那些出借糧食的人,要他們到期後來向他領回原來出借的糧食,所以借據上應該記載著糧食的數量及出借、還糧的日期等等;那個向人借貸的人為了感謝出面作保的人,所以約定還糧時給予一定比例的糧食作回報,作保的人也依樣將回報分配給其他出借者,這就是利息的由來。
  這辦法在民間流傳沿用了許久,竟被統治者效法了,為了戰爭及建設等理由,統治者需要大量的物資,唯一的辦法是向民間借貸,沒人敢為他作保,他就自己給自己作保,他說:你們每年都要向我納糧,我拿將來的收入作為抵押。所以他就寫借據給那些借他糧食的人,由於民間需要小額的借據彼此流通,所以就出現了通貨,也就是貨幣。
  基本上貨幣的起源就是統治者向人民借的債,後來民間的交易活動越來越頻繁,通貨不夠使用,政府才根據民間收入狀況發行貨幣來因應,作為發行準備的糧食體積龐大且易腐蝕,因此以稀有的礦物替代,也就是後來金本位與銀本位的由來;不過現在都以國際收支來作發行準備已漸漸脫離了過去的觀念。
  大家一定想既然政府的債務可以發行貨幣的方式抵償,為什麼還怕債台高築呢?其實現在的政府不光每年抽許多名目的稅還有各式各樣的費,仍不足其花費,就又額外向民間舉債,而這一部分是要付息的,有時候利息的支付就已佔其年度預算的一大部分,所以政府債台高築的結果未必破產卻也使人民有增稅費的疑慮。
  現在民主政治便有人呼籲政府不可以亂花費,甚至一些公共支出也要審慎因應,所以以社會福利為名的社會濟助及自籌財源的保險年金基本上便是兩碼事,應該分別管理,不應與政府的公權力掛勾,但實際不然,我們經常是分不清彼此差異的,譬如健保及勞退年金,甚至軍公教退修年金,政客使其混淆的原因無非是想從中截取一些利益,例如掌控該基金操控股市等,還有一重用意是把最後的倒閉風險賴給政府,由全民買單。
  美日等國為了刺激景氣所施行的量化寬鬆政策就是另一種利用貨幣手段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政府發行貨幣使市場資金充沛,一來由於匯率貶值增加出口競爭力,一來使企業舉債的成本降低,兩者都為了使企業增加投資,創造就業機會,進而刺激內需市場;然而這個如意算盤卻並不如意,企業雖有豐沛的資金,未必作實體的投資或研發,反而競相投入高風險市場炒作,所以儘管政府所公佈的總體經濟數字不佳,股市及房市依舊氣勢如虹,失業率仍高掛,薪資不漲,貧富差距加大。而且量化寬鬆總有退場的時候,屆時金融市場的動盪又將產生另一次災難。總而言之貨幣自始就不是解決經濟問題的真正良方,而是政客想出來的應變之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